|
||||||||||||||
女性就业问题一直倍受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关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就业状况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现根据我县2006年劳动工资年度统计资料,对我县女性就业的状况作一简要分析。 一、女性就业特点 1、女性就业比例上升。女性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步受到社会的普遍重视,为女性就业和创业活动提供了新的基础和空间,女性就业机会增多,从业人员增加。2006年来我县城镇以上单位(不包括私营和个体)女性从业人员为29884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8.45%,比上年上升1.2个百分点。 2、就业结构有所改善。随着工业生产科技含量的不断提高,以往女性因身体、生理条件受到限制不能从事的工作逐渐减少,而与新技术、新科技有关的职业不断涌现,这些职业并没有性别要求。就女性而言,就业渠道将越来越宽,一、二、三产业女性就业占三项产业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0.1%、26.0%和12.2%,与上年同期比均有不同幅度上升。 3、部分行业女性就业竞争优势凸现。通过就业市场的激烈竞争,女性就业在行业分布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以下行业成为女性就业的优势行业:住宿和餐饮业(比重为58%),保险业(比重为53.3%),教育业(比重为54.2%),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比重为49.3%)等。这些行业女性占全部从业人员比重均超过或接近50%,就连我县的制造业的女性也占56.8%,所以说女性在当今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已经撑起半边天,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4、女性文化素质的提高带动了职工层次的提高。通过构建妇女终身教育体系,实施女性素质工程等,提高了女性教育水平。2006年底,全县城镇以上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女性已达到6387人,同比增长6%。同时,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展妇女各类职业培训,就业培训及实用技术培训,进一步提高女性就业能力,仅2006年全县在岗职工受教育培训人数就达2.2万人。随着女性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女性职业层次进一步提高。如今社会决定身份、职位、工资的是业绩和工作水平,能力而不是性别。2006年女性从业人口中,国家机关及国家公共管理机构的女性人数为1692人,占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4.3%,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从事教育事业的女性为4156人,占54.2%,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5、非公有制经济女性就业队伍发展壮大。随着企业转制的不断深入,我县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迅速已成为我县吸纳和安置城镇失业人员,也为富余劳动力的主要场所。2006年我县股份制等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的增长速度较快,国有和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人员继续呈下降的趋势。2006年来,全县非公有制经济企业女性从业人员已达2.1万人,占全部女性从业人员的比重为70.2%,比上年增加2.3个百分点;国有、集体等公有制从业人员为8898人,占全部女性从业的比重为28.8%。 二、女性就业面临的困难 1、就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大力发展生产力,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第二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地方经济实力,为女性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我县女性就业结构虽有所改善,但仍处于落后状态:一是我县女性从事的行业还仍主要集中在纺织业、服装业和塑料制品业,如纺织业比重为67.6%,服装鞋帽业比重为82.0%,皮革及制造业为52.5%,塑料制品业为76.5%,且从事这些行业的女性占全部从业女性的二分之一左右。二是我县第二产业女性人员增长速度缓慢,低于二产增长速度12.3个百分点。 2、下岗失业女职工再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存在。虽然我县经济继续保持更快的增长速度,但经济增长对就业增长的带动力正在减弱。随着产业结构的开放,传统的工业企业不仅新增岗位有限,大部分进行了减员增效,一些高新技术的行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以来,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县的就业现状不容乐观,下岗失业女职工增多,特别是一些年龄大、文化程度低、技能低的女性,再就业难度将更大。 3、传统观念的影响不能低估。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妇女地位在不断提高。但由于受传统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目前社会生活中仍然存在一些性别歧视。一是女性受教育的程度不比男性。二是有的单位人为提高女性就业标准,造成女性找工作难,特别是下岗女职工的再就业压力大于男性。三是由于女性生理的特点,在生产劳动方面往往处于劣势。四是有的单位人为缩短女性在岗就业年限造成女性提前下岗、内退和退休等。 三、几点建议 1、进一步转变就业观念,解决女性就业问题。要求广大女性必需适应就业新形势,转变就业观念,接受新的就业观念是一个再提高的过程,是对自己的一种挑战,要从心理上克服困难。 2、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扩大就业,要合理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培育,扶植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提供更多、更好的社会机会,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如旅游、社区服务、家政、中介等新兴服务行业,为女性就业开辟更多的门路。 3、依法维护妇女劳动权益。加强对女职工的保护,切实维护女性就业的公平性。针对女性再就业难度大,非公有制企业女工保护不规范,损害女职工身心健康等违法行为要认真处理和解决,切实可行维护妇女的劳动权益。 4、加强自身素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随着形势发展的需要,对就业女性的素质要求将越来越高。不管是职业女性还是下岗女工都要在学好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加强对新科技的学习和运用,不断扩大知识面,切实提高女性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能力。 (戴兰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