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学区、镇(乡)中小学、幼儿园,县局直属各学校、单位: 现将《平阳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试行)》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平阳县教育局 2013年5月28日
平阳县教育局办公室 2013年5月28日印发
平阳县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提升工程实施方案(试行) 为进一步改善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提高学校教育技术装备标准化水平和现化教育技术管理应用能力,促进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根据《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工程》、《浙江省书香校园工程》、《温州市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室)工程》、《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工程》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在进一步加强我县各类教育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多渠道筹措资金,依法保障教育足额投入,不断改善和优化我县各类教育的办学条件。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加快中小学计算机教室、网络中心机房、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教室(器材室)、校园电视台设备和微格教室等建设,有效改善与提升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整体水平,为教育教学做好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撑,为实现我县教育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障。 二、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根据平阳县校网布局规划调整,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全县各类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加强中小学信息化和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实现中小学校园环境、教学资源、教育管理、教学应用数字化,进一步强化管理水平和应用效益,提升素质教育水平,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15年,全县中小学创成10所以上市级(示范)数字化校园,85%以上中小学创成市级Ⅰ、Ⅱ类标准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器材配齐率98%以上,建成3个录播教室、3个校园电视台,生机比达到5:1,多媒体班套比达到1:1以上,校园网站、校园智能广播和校园网建网率均达到100%,建成覆盖全县的数字化教育服务网络;打造成一支现化教育技术能力强、专业理论水平高、富有教学管理经验的信息技术、网络管理、实验室、图书(馆)室等管理教师队伍,到“十二五”末,全县教师均通过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50%以上教师达到省级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中级水平,教育技术装备管理和应用走在省市前列。 (二)年度目标 2013年,建设10个计算机教室(标准型)、10个网络中心、39个中小学实验室、11个音乐专用教室、10个美术专用教室、10套校园广播设备,增配300台教师电脑、1套校园电视台设备、1个录播教室、7套视频会议设备,更新100套多媒体小平台、5000套课桌椅,生均年图书增加2册,建成覆盖全县学校的教育装备管理数据库,建立督查制度,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节”活动,提高教育装备使用绩效;创建4所市级(示范)数字化校园、31个市级标准化音乐室室、31个市级标准化美术室、31个市级标准化体育器材室和47个市级Ⅰ、Ⅱ类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室);完成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年度培训任务(初级600人、中级1000人)和实验室、图书馆(室)管理员二期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管理应用水平。 2014—2015年,每年新增10个计算机教室(标准型)、10个网络中心,1000台教师电脑、1套校园电视台设备、各30个音体美专用教室设备、各30个实验室和图书馆(室)仪器设备;每年更新150套多媒体小平台、15000套课桌椅,生均年图书增加2册;每年创建4所以上市级(示范)数字化校园、各30个标准化音体美器材室和各30个市级Ⅰ、Ⅱ类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室);提高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中级培训参训人数比例,完成2014年1600人(初级600人、中级1000人)、2015年1200人(初级600人、中级600人)的年度培训任务。 三、具体举措 (一)注重共建共享,大力推进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 中小学信息化建设工程要充分整合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构建科学、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网络,推进我县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以“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能力提高、服务提升”为核心,以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活动为抓手,着力构建技术先进、扩展性强、安全可靠、高速畅通、覆盖全校的校园环境网络,真正使教育信息技术进入教育的核心领域,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有机融合,推进教育变革,实现教育现代化。 1.多部门联合协作,分步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根据实际情况,完善我县推进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工程实施方案,分步推进实施。加强对全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技术指导小组的领导,组织开展试点学校创建工作的调查指导。健全全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工程研讨会制度,统一部署实施工程。有序推进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试点学校确定工作,定期组织学校校长考察学习全国数字化校园建设的先进经验,邀请有关专家来平指导讲座,明确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任务和内容。2013-2015年,每年创建不少于2所市级数字化校园。 2.实施软、硬件并重模式,注重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建设。学校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要打造有利于学生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注重硬件和软件应用系统建设,增强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实现教学设施网络化,促进多媒体学习环境完善。更新完善校园网站、计算机教室、电子备课室、多媒体教室、校园电视台、智能广播系统和覆盖全县各学区的视频会议设备系统建设,致力于建设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启动信息化设备更新报废机制,探索教师机笔记本化模式。到2015年实现“校校网、班班通”,全县生机比达5:1,多媒体教学小平台班套比达1:1以上,建网率、应用使用率等主要指标达到省市一流水平。 3.构建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建成支撑信息化校园有效运行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根据《温州市中小学示范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评估细则》,开发“平阳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综合管理平台”。依托平阳县教育城域网,建设成可实现政务办公电子化、教研网络化、资源建设系统化、备课教学数字化、家校沟通信息化、学生学习实时化的平台体系,充分发挥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功能。建成能满足师生完成数字化教、学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满足教师备授课及专业发展、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分学科资源库。构建以县、学区、学校共同参与的以数字化资源为核心的服务于政务管理、学校教育、教育教研、师资培训、远程教学、家校互动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 4.共建共享,初步实现中小学教育管理应用数字化。注重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推进教育信息化与教学模式的整合,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使学校管理、教学、学习、科研、办公、后勤服务等全部实现数字化、信息化,提高管理效率和教学质量。完善“平阳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建立功能齐全的教学管理系统,加强网络教学应用平台建设,加快建设学科教学基础资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共建共享。整合学校OA系统、学校主页、智能广播系统、一卡通系统、校园安全监控等系统,强化信息技术在教育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二)规范配置标准,加快全县中小学功能室建设步伐 加大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器材室、计算机房、学校网络中心机房建设力度,到十二五末,力争85%以上中小学创成市级Ⅰ、Ⅱ类标准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器材配齐率98%以上,10所以上中小学通过省市示范实验室、图书馆(室)评估验收,以示范引领标准化创建工作,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功能室建设。 1.落实规范标准,保证功能教室用房需求。学校要根据办学规模,做好建设规划,有序开展标准功能室建设工作。全县城镇和经济发达地区中小学校执行《温州市中小学实验室建设标准》、《温州市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标准》的“Ⅰ类”要求;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校至少执行《标准》的“Ⅱ类”要求。 ⑴实验用房:小学 单位:间
注:① 学校规模大于36个班(6个平行班)的,以36个班(6个平行班)的数据指标为基准,每增加12个班(2个平行班),科学教室及其附属用房各增加1间; ②新建实验楼及整体搬迁的学校在实验室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适当增加实验室间数,留有一定余量。 ③室面积按《标准》要求。 ⑵实验用房:中学 单位:间
注:①学校规模大于48个班(16个平行班)的,以48个班(16个平行班)的数据指标为基准,每增加12个班(4个平行班),理、化、生/科学实验室及其附属用房各增加1间。 ②新建实验楼及整体搬迁的学校在实验室规划上,应充分考虑学校发展规模和新课程标准对实验教学的要求,适当增加实验室间数,留有一定余量。 ③室面积按《标准》要求。 ⑶图书馆
⑷音体美室(器材室)用房面积按《浙江省中小学现代教育装备标准》(浙教装〔2005〕276号)执行。 ⑸学校网络中心机房按《温州市中小学网络中心机房建设标准(试行)》执行。 2.配足教育装备,确保功能教室正常教学。根据新课程改革对教育装备的配置要求,逐年提高教育装备配置水平,保证学校功能教室正常开展教学活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⑴初中和小学实验教学仪器设备。执行《浙江省初中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试行)和《浙江省小学科学教学仪器配备目录》(试行)配备。12个班以下的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Ⅱ类标准要求,12个班以上的初中、小学教学仪器配备达到省Ⅰ类标准要求。高中教学仪器配备执行教育部《 高中理科教学仪器配备标准》的要求,规模较大的学校根据教学需要增加仪器的配备。(均含教学软件、参考书、工具书等相关实验教学资源) ⑵文献信息资源。
⑶音体美器材。按《浙江省学校音乐、美术教学器材配备目录(试行)》必配要求配备。 3.加强应用研究,提高功能教室教学绩效。积极开展旨在提高教育质量的学科教学研究工作,结合温州市标准化实验室和图书馆(室)、音体美专用教室(器材室)、计算机教室、网络中心机房和书香校园等创建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装备的管理应用水平。 (三)强化管理应用,有效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1.推进全员培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根据浙江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通知》(浙教办师〔2009〕165号)和温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意见》(温教电〔2010〕84号)、《关于实施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的通知》(温教电〔2011〕53号)要求,市教育局制定了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五年(2011-2015)计划,我县将有7200名教师参加培训。2013年计划培训1600人(初级600人、中级1000人),培训费148000元;2014年计划培训1600人(初级600人、中级1000人),培训费148000元;2015年计划培训1200人(初级600人、中级600人),培训费108000元。十二五期间教师参加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费由县教育局统一支付。同时加快实施科学专职教师,实验室、图书馆、网络专职管理教师培养计划,努力建立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有一定专业理论水平的实验教学、实验室、图书馆(室)、网络中心教师队伍。构建立体培训体系,十二五期间完成实验教师280人次、图书馆(室)管理教师200人次、网络管理教师100人次的培训任务,全面提高我县教育装备队伍管理水平。 2.开展科研活动,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积极开展教育装备管理应用研究,发挥教育装备在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使用绩效,开展“教育信息技术节”活动,搭建学习、交流和研究平台,不断提高教师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水平。继续开展以中小学教师现代教育论文评比、自制教育软件评比、教育宣传专题网页评比、中小学学科优质课录像评比、中小学辅导网网络教学评比、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评比、实验教学和图书管理论文评比、教师实验技能比赛、自制(改制)教具等为载体的旨在提高教师应用水平的评比活动和中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竞赛、中学生网页制作、小学生电脑手抄报制作现场赛、读书征文比赛等旨在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竞赛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县教育局将成立推进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县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创建、标准化功能室创建工作组织领导和督查。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教育装备和勤工俭学管理中心,负责日常管理。各学区、学校应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工作机构,切实把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化功能室创建工作纳入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室(器材室)、网络中心建设工程。 (二)保障建设经费。学校设备更新与添置等专项经费每年都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各地各校要将中小学数字校园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中小学标准化实验室、图书馆(室)、音体美室(器材室)建设、维护和运行经费纳入年度预算,制定本校三年专项经费投入方案,并建立保障机制。县教育局将根据创建计划,对省市(示范)数字化校园、示范实验室、图书室和创建先进学校予以项目奖补。 (三)落实人员编制。县教育局将根据规定核编并足额配备专职教师,优化学校实验室、图书馆(室)、网络中心等专职教师结构,切实解决“老弱病残”现象;学校要关心专职教师成长,合理制定专职教师的工作量标准,明确劳动保护用品和营养费的发放标准,在工资、福利待遇、职务评定、晋级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一视同仁。 (四)开展教育督导。县教育局将联合县政府教育督导室加大督查力度,把数字化校园创建和标准化功能室建设工作列入现代化学校、素质教育示范校、重点示范学校评估内容,并建立奖励机制,以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2013年3月18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