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统计信息  > 部门统计信息
索引号 001008003008011/2014-81889 主题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部门统计信息 发布机构 南京大汉
生成日期 2014-03-07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简析平阳县2013年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据统计数据显示,平阳县2013年农村常住户数为19.18万户,农村常住人口为69.66万人。农村劳动力资源数为47.75万人,农村实际从业人员为42.93万人,仅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89.92%,就业率偏低,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及就业状况

1、按就业状况来看,农村从业人员中男性与女性比重失衡,男性从业人员所占比偏高,女性从业不足。农村劳动力资源中男女劳动力资源数分别为25.45万人、22.30万人,占劳动力资源总数的比例分别为53.31%和46.69%。男性劳动力资源比女性劳动力资源比重高出6.62个百分。农村从业人员中男女从业人员的人数分别为23.06万人、19.87万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例分别为53.72%和46.28%。男性从业人员比女性从业人员比重高出7.44个百分。

2、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据测算,农村从业人员中中青年劳动力就业充足,但劳动力的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平阳县农村常住人口中,0-15岁、16-50岁、50岁以上的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17.4%、52.1%和30.5%。农村就业劳动力中,16-29岁占就业劳动力人数的12.8%;30-49岁占52.9%; 50岁以上占34.3%。按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分:文盲程度占5.7%;小学程度占44.4%;初中程度占41.4%;高中程度占7.1%;中专、大专及以上程度仅占1.4%。由此可见,农村劳动力主要集中在体力、精力都最旺盛的30岁-50岁这个年龄段上,但文化教育水平偏低,受小学、初中教育的人口数量最多,所占比重高达85.8%。

3、农村劳动力所从事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农村劳动力继续向二三产业转移。从行业构成来看,农村劳动力的行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比重在继续下降,二三产业的人口比重在不断上升。2013年第一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27.66%,比去年下降1. 7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8.82%,比去年提高1. 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从业人口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为33.52%,比去年提高0.06个百分点。

二、存在的问题

1、农村从业人员就业不充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和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必然导致农林牧渔业所需劳动力将进一步减少。我县农村从业人员虽然基本实现就业,但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劳动力全年实际生产、工作时间不充分,处于一种隐性失业状态。

2、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较低,就业范围偏小。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总体水平较低,就业的人员多数是小学、初中文化,绝大多数的从业人员未能接受高等教育,我县绝大多数农村从业人员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简单劳动,很难在日益竞争激烈的二、三产业就业市场上求得职位。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是造成劳动力就业范围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3、就业信息狭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在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盲目性,多数农民外出打工就业以亲朋好友介绍为主,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同外界交流不多,信息不畅,但苦于打工无门,这也阻碍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三、对策及建议

1、要加强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劳动力的转移。要调整优化农、林、牧、渔业的结构,使之向既有利于农民增收,又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吸纳富余劳动力的方向上来。

2、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增强转移劳动力的市场竞争能力。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社会各方面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针对目前农村劳动力实用技能匮乏的现状,要充分利用现有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广泛开展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培训工作,认真组织开展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综合素质,增强劳动力的市场竞争力。

3、政府重视,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各级政府要建立信息网络,有效推进劳动力市场的信息作用,为农民提供就业信息,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减少农民在就业方面的盲目性,全方位拓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空间,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再上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