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服务三农

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水稻机插栽培是今后水稻生产发展的基本方向。但是,与手栽稻相比,机插稻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机插稻要稳定高产需掌握以下几个关键技术:

一、品种选择

选用适合本地区种植的优质、高产、抗倒、抗病性强的优良品种,单季晚稻可选的余地较大,早稻和连作晚稻要考虑机插稻秧龄短、稍早熟的问题。

早稻一般选择中嘉早32、嘉育253、中早39等品种;连作晚稻一般选择甬优9号、天优华占、甬优6号等品种;单季晚稻一般选择中浙优1号、中浙优8号、甬优6号等品种。

二、种子处理

1发芽试验:机插秧种子播种前应做发芽试验,发芽率低的种子不能作为机插秧用种。

2晒种:晒1-2天,可以提高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

3、选种:用清水漂浮法或风选选种,去瘪籽粒。

4、药剂浸种消毒:为了预防 “恶苗病” 、“干尖线虫”等病虫害的发生,用“浸种灵”、 “施保克”等药剂浸种24小时以上。

5、晾干:催芽后将种子置于室内摊晾,达到内湿外干、不粘手、易散落状态。

三、播种

每盘播种量:早稻常规品种130-150克;杂交晚稻60-80克。

亩用秧盘数量:早稻23-25只,连作晚稻18-21只,单季晚稻16-18只。

四、秧龄

早稻25天左右,晚稻20天左右。参考标准为:叶龄31心,苗高1220cm,茎基宽不小于2mm,根数1215/苗。

五、插秧密度(行距30厘米)

早稻:株距12-16厘米,每丛3-5株,每亩大田1.5-1.8万丛;

连作晚稻:株距14-18厘米,每丛2-3株,每亩大田1.2-1.5万丛;

   单季杂交稻:株距20-25厘米,每丛2株左右,每亩大田0.9-1.1万丛。

六、田间管理

(一)水分

1、立苗:立苗期保温保湿,快出芽,出齐苗。一般温度控制在30,超过35时,应揭膜降温。遇到大雨,及时排水,避免苗床积水。

2、炼苗:秧苗出土2cm左右,揭膜炼苗。揭膜时由部分至全部逐渐揭,晴天傍晚揭,阴天上午揭,小雨雨前揭,大雨雨后揭。日平均气温低于12时,不宜揭膜。

3、三叶期:先湿后干,三叶期以前秧苗,保持盘土或床土湿润不发白。移栽前1-2天控水,促进秧苗盘根老健。

4、大田:机插稻栽培以薄水层机插,活棵期应采用湿润灌溉为主,待移栽后长出第二片新叶以后,建立浅水层,并维持到整个有效分蘖期。当群体总茎蘖数达到穗数苗的80%左右开始断水搁田。早搁、多次搁、适度搁,使土壤沉实、田表裂小缝、土壤不陷脚为宜。拔节-成熟期实行定量湿润灌溉, 即搁田后,每次灌2-3cm深的薄水层,待田水耗至15-20cm丰产沟沟底无水层时,再复灌以上深度的水层,周而复始,直至成熟前七天。

(二)肥料

1、早、晚稻:

前期重施基、蘖肥,分施或合并施用,促进分蘖早生快发,及早建成高产群体。中期适量施穗肥,或施促花肥,要适当提前施用,以促分蘖成穗,达到减少无效分蘖的目的。后期根据田间水稻长势,少补或不补粒肥,进行根外追肥,促进谷粒灌浆饱满。

2、单季稻:

前期 轻基肥,重蘖肥,促分蘖早生快发,及早促够苗。中期促花肥要准,保花肥要稳,减少无效分蘖,促进分蘖成穗。后期要补粒肥,重视根外追肥,养根保叶,促进灌浆。      

(三)病虫害防治

秧苗期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做好防治工作。提倡带药移栽。大田要根据农技部门病虫情报及时地做好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平阳县农业技术指导站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