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服务三农

平阳早香乌龙茶加工技术


 

一、概述

乌龙茶闻名中外,有“茶中明珠”之称。它吸取红茶全发酵和绿茶不发酵的制造原理,在初制过程中既不破坏全叶组织,又要轻微地擦伤叶缘组织,要求细胞内含物不完全变化,又有一部分起氧化作用,使鲜叶边缘呈红褐色,叶中部分为淡绿色,形成奇特的“绿叶红镶边”,俗称为半发酵。利用平阳特早茶夏秋茶开发生产平阳早香乌龙茶,可以提高品种资源利用率,增加产茶经济效益。

二、主要技术措施

(一)、鲜叶采摘技术

乌龙茶的鲜叶要有一定的成熟度,不能太嫩也不能过于粗老,且要保持新鲜,不损伤。一般在已形成驻芽的茶树嫩梢上采摘三、四叶,俗称“开面采”。这是因为鲜叶太嫩则叶片纤维素少,角质层未成熟,萎凋、做青过程中容易产生死青,成茶香低味苦涩,条索瘦小,色泽青褐或乌黑;鲜叶太老纤维素老化,果胶物质少,则成品茶外形粗大,色枯绿,味薄香短。另一方面,开面叶有效成分增多,是形成乌龙茶高香、味醇、耐冲泡的物质基础。再之,开面叶嫩梗中的氨基酸、单糖、非酯型儿茶多酚类比叶子高,在做青过程中能够利用梗脉中的有效成分,转化为叶片内含物质和香味成分。

“开面采”分为“小开面”、“中开面”和“大开面”。“小开面”为新梢顶部第一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1/2,“中开面”为新梢顶部第一叶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2/3,“大开面”为新梢顶叶的面积相当于第二叶的面积。一般春、秋茶采取“中开面采”,夏暑茶适当嫩茶,即采取“小开面采”。平阳早香乌龙茶主要是利用平阳特早茶夏、秋茶鲜叶为原料,采摘标准为驻芽三、四叶,夏茶“小开面”采,秋茶“中开面”采 。采摘一般以晴天采制的品质为好,北风晴天又比南风晴天好;阴天次之;雨天最差,一般不采。在一天的时间里又以午青制成的品质最好,即上午九时至下午三时采的茶青为午青;晚青次之,即下午四时后采的茶青为晚青;早青最差,即上午九时前采的茶青为早青;早、晚青一般不采。在鲜叶采摘、运送、贮放等一系列操作过程,不得损害鲜叶的新鲜度与完整性。在采摘与运送中应使用竹筐,杜绝以编织袋装运鲜叶。因为,乌龙茶优异品质形成,主要是通过摇青,促进走水,使梗与叶脉中水溶性成分,逐步向叶细胞转移,并与叶内的有效成分结合、转化,形成更高级的香味物质。而梗叶中的水分,则由叶背气孔慢慢散失。一旦鲜叶遭受损伤,不仅影响走水作用的正常进行,而且鲜叶损伤部位迅速发生红变,从而影响乌龙茶正常品质的形成。此外,鲜叶采摘离开树体后,仍具有一系列的呼吸作用、内含物质分解、释放热量、蒸发水分等异化代谢生理活动。维持离体鲜叶正常生理活动,特别是及时散发鲜叶释放的热量,对保持鲜叶新鲜度有重要作用。否则叶温升高,异化代谢加剧,不仅鲜叶新鲜度急剧下降,甚至能使鲜叶变红变馊,失去制茶价值。

(二)、第一道工序:做青技术。分为萎凋(晒青、凉青)、摇青。

做青技术性高,灵活性强,是乌龙茶在初制中色、香、味形成的关键。

1、萎凋技术

主要目的是通过萎凋散发出部分水分,提高叶子韧性,便于后续摇青工序的进行,同时伴随着失水过程,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变化,酶的活性加强,散发部分青草气,有利于香气透露。萎凋包括凉青和晒青两道工序。

凉青为室内自然萎凋的一种方式。将采回的鲜叶摊放在笳篱上,静置于凉青架,酌情翻动23次,使萎凋均匀。凉青一般不单独进行,与晒青相结合。它的作用:一是散发叶面水分和叶温,使茶青“转活”,保持新鲜度;二是可调节晒青时间,延缓晒青水分蒸发的速度,便于摇青;三是对晒青不足鲜叶,也是一种补救的方法。凉青的适度是:嫩梗青绿饱水,叶表新鲜无水分。

晒青又称日光萎凋,是乌龙茶工艺的一个特点。利用光能热量使鲜叶适度失水,促进酶的活化,对形成乌龙茶的香气和去除青臭味有着良好的作用,可为摇青工序创造良好的条件。晒青是用竹制直径100110cm的笳篱,每笳篱摊放青叶0.7-1 kg。凉青后,将笳篱放在阳光充足,空气畅通的晒谷场和晒青架上晒,中间翻拌23次。晒青要求日光柔和斜射,烈日下不宜晒青,以免日光灼伤鲜叶发生红变和死青,摊叶宜均薄,采用傍晚的日光(下午56时),较为理想的室外温度22度左右。晒青时间长短,依季节、天气与阳光强弱而有不同(见表二)。

(表二)   不同季节、天气与晒青时间和程度掌握参考表

   

   

平原炎热地区不晒青或以凉代晒

         

宜 轻

   

宜 足

   

宜 轻

气温20-25℃

20~30min

气温25-30℃

10~20min

北风天,气温低

宜 足

南风天,气温高

宜 轻

东南风天,湿度大

茶青失水难 宜足

西北风天,气候干燥

茶青失水快 宜轻

晒青程度:晒至叶片失去光泽,叶色转暗绿,顶叶下垂,梗弯而不断,手捏略有弹性感。晒青后,要将鲜叶移进室内再凉青,使其鲜叶“还阳”。

2、摇青技术

摇青通过在摇青机中的摩擦运动,擦破叶缘细胞,从而促进酶氧化作用,使鲜叶发生一系列生物化学变化。摇青是形成乌龙茶品质特征的关键。

摇青方法:晒青后将鲜叶置于摇青机内(每筒装40公斤左右),进行第一次摇青,经摇动一定次数,将鲜叶摊放于凉青架凉青,静置一定的时间后,进行第二次摇青。通过摇、凉(即动、静)反复进行 3次,历时8--10小时,使叶子由硬变软(活来死去),俗称为“消青”,达到“绿叶红镶边”。

摇青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原则。转数由少渐多,用力由轻渐重,摊叶先薄后厚,凉青时间先短后长,发酵程度由轻渐重。平阳早香乌龙茶摇青技术参数见表三

表三              摇青与静置技术参考表

        

1

2

3

 

各次摇青开始时间

1700

2000-2100

0100-0200

各次历时(min)

3-4

20-40

10-20

静置时间(min)

150-180

180-240

240-300

凉青厚度(cm)

3

5

6

备  注 夏茶高温天气可只摇23次,具体情况酌情掌握

 

摇青程度掌握:一是摸:摸鲜叶是否柔软,有温手感;二是看:看叶色是否由青绿转为暗绿,叶缘出现红点;三是闻:闻青气是否消退,香气是否显露。

(三)第二道工序:炒青技术

炒青是承上启下的转折工序。与绿茶的杀青一样,其作用是抑制鲜叶中的酶活性,控制多酚类氧化过程,防止叶子继续红变,固定做青形成的品质。其次使低沸点的青叶醇等青草气物质挥发和转化形成馥郁的茶香。同时通过温热作用破坏部分叶绿素,使叶片黄绿而亮,另外,还可挥发一部分水分,使梗叶柔软,便于揉捻。

鉴于乌龙茶原料较为成熟,做青阶段已发酵适度和散发部分水分,不同于绿茶炒青时鲜叶含水分多,因而炒青应掌握“适当高温,投叶适量,翻炒均匀,闷炒为主,扬炒配合,快速短时”的原则。使用110型滚筒杀青机,投叶量为8公斤左右。炒青温度掌握在220-260℃左右,时间5-8 min。炒青适度:叶面略皱,失去光泽,叶缘卷曲,叶梗柔软,青气消失,散发清香,手捏有粘性,叶色转黄绿,茶叶含水量65%左右为宜。

(四)第三道工序:揉烘技术

揉烘是乌龙茶的塑形阶段,分为三揉三烘六个子工序。

炒青叶经初揉后初烘,初烘后包揉复烘,再包揉,然后足火。这个过程揉与烘交叉连续进行,逐渐干燥,逐步造形和形成独特的乌龙茶香味。

1、揉捻:将炒青后的杀青叶,用55型揉捻机,经过3-5 min的揉搓,使叶片卷成条索,破碎叶细胞,挤出茶叶,粘附叶表,使冲泡时易溶于水,增浓茶汤。揉捻应掌握“趁热、适量、快速、短时”的原则。揉捻过程中,加压要“轻、重、轻”;揉好的叶子要及时烘焙。如来不及烘焙,应摊凉,不宜堆积,以免闷黄。

2、初烘:经过揉捻的叶子,进行初烘,主要是弥补炒青不足或不均匀,并蒸发部分水分,便于包揉。初烘用小型全自动烘干机或用手拉百页烘干机进行,温度为100-110,力求条索干湿一致,烘至六成干,茶条不粘手为宜。

3、初包揉:包揉主要目的是塑形。用黑或白细布,将初烘茶趁热打包,进行包揉。每布袋装叶量10公斤左右,放在包揉机上进行打包,直至包成一个球形硬茶块,然后放在平板机上定形3-5min之后解块散热,视情况重复这一过程3-4次,共需时间25分钟左右。

4、复烘:火温掌握在80-85,可选用小型全自动烘干机或用手拉百页烘干机进行。烘干到手捏茶条有微触手感,即可起烘,进行复包揉。

5、复包揉:主要是进一步整形,使茶叶卷曲紧结,又耐于冲泡。将复烘后茶叶趁热包揉,揉法同初包揉,重复2-3次,揉时15分钟左右。包揉结束后,因茶叶含水量较少,可以整个茶团置放一段时间,以固定外形,稍凉后解开茶团进行足火。

6、足火:也就是干燥。应采取“低温慢烤”,分二道进行。第一道火温70-75,时间25-30min,焙至八九成干起焙摊凉,使叶内水分重新分布。第二道火温70-80,用提香机进行,时间为1-2小时,期间翻拌2-3次,有“炖火”作用,焙至茶梗手折断脆,气味清纯,即可起焙。

7、拣梗:毛茶通过拣梗机和人工拣梗,形成早香乌龙茶的成品茶。

8、复火:待梗拣净后,进行最后一次复火,形成早香乌龙茶独特色香味形。

 

 

 

平阳县特产站

201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