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柑橘红蜘蛛 1.1 为害特点: 各柑橘产区普遍发生,除为害柑橘外,还可为害黄皮、无花果、沙梨、蒲桃、椰子、番木瓜、木菠萝、油梨、杨桃、人心果、桃、柿、苹果、葡萄、核桃、樱桃、枣等。 1.2 形态特征: 红蜘蛛雌成螨约长0.39毫米,宽约0.26毫米,近椭圆形,紫红色,背面有13对瘤状小突起,每一突起上长有1根白色长毛,足4对。雄成螨鲜红色,与雌成螨相比,体略小(长约0.34毫米,宽约0.16毫米),腹部末端部分较尖,足较长。卵扁球形,直径约为0.13毫米,鲜红色,有光泽,后渐褪色。顶部有一垂直的长柄,柄端有10~12根向四周辐射的细丝,可附着于叶片上。幼螨体长0.2毫米,色较淡,有足3对。若螨与成螨极相似,但身体较小,一龄若螨体长0.2~0.25毫米,二龄若螨体长0.25~0.3毫米,均有4对足。 1.3 发生规律: 柑橘红蜘蛛的年发生代数主要受气温的影响,通常年平均气温在15~17℃左右时,1年发生12~15代,年均温在18℃左右时,1年发生16~17代,年均温在20℃左右时,1年可发生20代左右。影响红蜘蛛种群密度的主要因素有温度、湿度、食料、天敌和人为因素等。一般气温在12~26℃时有利于红蜘蛛的发生,20℃左右时最适。主要由于温度的影响,红蜘蛛的发生有2个高峰期,常年一般出现在4~6月和9~11月。最适于红蜘蛛发生的相对湿度在70%左右,多雨不利于发生。食料则以柑橘的幼嫩组织为好。柑橘红蜘蛛的天敌种类很多,已发现的有近百种,其中对红蜘蛛的发生可以产生显着控制作用的有尼氏钝绥螨、江原钝绥螨、长刺钝绥螨、具瘤长须螨、圆果大赤螨、草间小黑蛛、八斑球腹蛛、晋草蛉、中华草蛉、塔六点蓟马、深点食螨瓢虫、腹管食螨瓢虫、虫生藻菌、芽枝霉和无内涵体病毒等。天敌丰富的果园,红蜘蛛可以得到自然控制,特别是生长季节的中后期。对红蜘蛛的人为影响的最主要途径是通过果园用药,适当的用药可以使红蜘蛛得到更好的控制,而不合理的频繁用药则会杀死大量天敌,使红蜘蛛的发生更为猖獗,并呈现出多峰状态。 1.4 防治方法: 在橘园行间种植藿香蓟、白三叶、百喜草、大豆、印度豇豆,冬季还可种蚕豌豆、肥田萝卜和紫云英等,也可实行生草栽培;避免滥用农药,特别是对天敌杀伤力大的广谱性农药。合理用药的关键是掌握防治指标和选择药剂种类。一般春季防治指标掌握在3~4头/叶(有螨叶率65%),夏秋季可增加到5~7头/叶(有螨叶率85%)。天敌少的,防治指标可适当低些,反之,则应适当高些。药剂要选择对天敌安全,对害虫效果好的农药,如机油乳剂200倍液(生长期宜选择窄幅高精度的产品,如99.1%敌死虫乳油等,但花蕾期和果实开始转色后慎用)、15%速螨酮(哒螨灵)乳油2000~30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2000~3000倍液、70%瑞泽螨特乳油(国产,有效成分同克螨特)2000~3000倍液、40%螨克特乳油2500倍液、25%三唑锡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液、50%托尔克可湿性粉剂2000~3000倍液、20%托尔螨克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5%尼索朗乳油2000~3000倍液、1.8%阿维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10%刘阳霉素乳油1000~1500倍液、24.5%北农及克乳油2000~3000倍液、45%晶体石硫合剂250~400倍液、松碱合剂30倍液、20%双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25%杀螨隆乳油1000~2000倍液等。药剂须轮换使用。 二、柑桔锈壁虱 2.1 为害特点: 各柑橘产区均有分布,以柑、橘、橙和柠檬受害较重,红橘和甜橙特别严重,柚、金柑受害较轻。成螨和若螨群集于叶、果和嫩枝上,刺吸汁液。果农称受害果为黑皮果,叶上多在叶背出现许多赤褐色的小斑,逐渐扩展遍布叶背,进而发展至叶面。叶背呈烟垢色,叶片午后出现缺水状上卷,广东潮汕称为焙叶。严重时,叶片大量枯黄脱落,削弱村势。果实受害后,在果面凹陷处出现赤褐色斑点,逐渐扩展整个果面而呈黑褐色,果皮粗糙,果小、味酸。皮厚,品质变劣,产量降低。 2.2 形态特征: 雌成螨体长0.l~0.2毫米,形似胡萝卜,前端宽大,后端尖削。初期淡黄色,后变橙黄色。头胸部背面平滑,具2对颚须和2对足。腹部有许多环纹,背腹面环纹不相同,背面为28节,腹面环纹约为背面的2倍,尾端有1对刚毛。卵圆球形,灰白色,透明,表面光滑。若螨初孵时乳白色半透明,蜕皮后变为淡黄色,形似成螨。腹部光滑无明显环纹,足2对。 2.3 发生规律: 柑橘锈螨以成螨在柑橘腋芽内、潜叶蛾和卷叶蛾为害的僵叶或卷叶内越冬。柑橘锈螨的发生代数随气候而异。年发生18~30代,世代重叠。 柑橘锈螨一般营孤雌生殖,至今尚未发现雄成螨。其繁殖力特别强。卵一般为散生,多产在叶片背面和果面凹陷处。初孵若螨静伏不动,后渐活跃,2龄若螨活动较强,成螨活跃;如遇惊扰迅速爬行,还可弹跳。成螨和若螨均喜荫畏光,在叶上以叶背主脉两侧较多,叶面较少;在1株柑橘树上,先在树冠下部和内部的叶上发生,然后转移至果面和外部的叶片上为害。 柑橘锈螨终年在柑橘树上活动,其发生和消长的规律随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柑橘品种不同而异,当日间温度达15℃以上时,便可活动取食。日均温达15℃左右,春梢萌发时开始产卵,4月上旬开始爬上新梢嫩叶,聚集在叶背的主脉两侧为害,5月中旬以后虫口密度迅速增加,5、6月蔓延至果面上,7~8月螨口发展到当年的最高峰,7~10月为发生盛期,多时一叶和一果有螨、卵数达几百至千余头。在叶和果面上附有大量虫体和蜕皮壳,好似一薄层灰尘,在这个时期以前,是药剂防治的适宜时期。8月以后部分螨口转移至当年生秋梢叶上为害,直到11月仍能见到其在叶片和果实上取食,在7~9月较高温,湿度条件下常猖獗成灾。 柑橘锈螨个体小,可借风力,昆虫、雀鸟、器械、苗、果的运输传播蔓延。该螨的天敌有7种,其中多毛菌是有效天敌。应注意保护,慎重使用波尔多液等铜制剂防治病害,并随时注意锈螨的发展趋势,以便及时防治。 2.4 防治方法: ①加强柑橘园的肥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的抗虫能力。②保护利用天敌。在多毛菌流行时尽量少用铜制剂防治柑橘病害,注意使用选择性农药并合理用药,以保护天敌。③药剂防治局部发生时挑治中心虫株。当螨口密度达到每视野2~3头或发现个别树有少数黑皮果和个别技梢叶片黄褐色脱落时立即喷药防治。注意喷射树冠内部、叶背和果实的阴暗面。主要药剂有:0.3~0.5波美度石硫合剂,多毛菌菌粉(每克7万菌落)300~400倍液,20型洗衣粉或苦谏油200~300倍液;25%单甲眯水剂3000~4000倍液;95%机油乳剂200~300倍液,73%克螨特乳油4000~5000倍液;20%双甲眯(螨克)乳油3000~5000倍液;5%霸螨灵悬浮剂1000~2000倍液,20%牵牛星可湿性粉剂2500倍液,20%杀灭灵乳油1250~2500倍液。 三、柑橘潜叶蛾 3.1 为害特点: 是柑桔的一种重要害虫。分布在各地桔区。除为害柑橘外还为害金橘、柠檬、二月兰、构橘、四季橘等花木。主要为害柑桔的新梢嫩叶,潜入表皮下取食叶肉,掀起表皮,形成银白色弯曲的隧道。内留有虫粪,在中央形成一条黑线,由于虫道蜿蜒曲折,导致新叶卷缩、硬化,叶片脱落,并诱致溃疡病的发生,给害螨、盾蚧、粉蚧和卷叶虫等提供了良好的过冬场所。 3.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仅有2毫米,翅展5.3毫米左右银白色,头、胸部灰白色,复眼黑色。触角丝状。全体银白色。前翅披针形,缘毛较长,翅基部有2条黑褐色纵纹,长度为翅长的1/2,两黑纹基部相接,一条靠翅前缘,一条位于翅中央,2/3处有"Y"形黑斑纹,近端部有一明显黑点;后翅针叶形,银白色,缘毛极长,远过于前翅的宽度,灰白色。足银白色,各足胫节末端有1个大型距;跗节5节,第一节最长。卵:扁圆形,长0.3~O.4毫米,无色透明,卵面光滑,将孵化时有纵长的皱纹。幼虫:老熟幼虫体长约4毫米,扁平、黄绿色,半透明,头尖细,胸腹部共13节,每节背面有4个凹孔,排列整齐;足退化,尾端有一堆较长的尾状物。蛹:有前蛹期。蛹扁平纺锤形,长3毫米左右,初为淡黄色,后变深褐色。触角长,伸达后足末端。后足远超出翅端。腹部8节,生有密密的小刺突,第二至七节两侧各有一个疣状突起,上有刺毛一根。尾节后缘两侧有肉质刺一对。蛹体外包着淡黄褐色的薄茧。 3.3 发生规律: 一年可发生10代左右,以蛹和幼虫在被害叶上越冬。每年4月下旬至5月上旬,幼虫开始危害,7-9月是发生盛期,危害也严重。10月份以后发生量减少。完成一代需20多天。成虫大多在清晨羽化,白天栖息在叶背及杂草中,夜晚活动,趋光性强。交尾后于第二至第三天傍晚产卵,卵多产在嫩叶背面中脉附近,每叶可产数粒。每头雌虫可产卵40-90粒,平均60粒左右。幼虫孵化后,即由卵底面潜入叶表皮下,在内取食叶肉,边食边前进,逐渐形成弯曲虫道。成熟时,大多蛀至叶缘处,虫体在其中吐丝结薄茧化蛹,常造成叶片边缘卷起。苗木和幼龄树,由于抽梢多而不整齐,适合成虫产卵和幼虫危害,常比成年树受害严重。 3.4 防治方法: 1.冬季剪除在晚秋梢和冬梢上过冬的幼虫和蛹;春季和初夏早期摘除零星发生为害的幼虫和蛹,以减少下一代的虫源。2.在柑桔夏、秋梢抽发时,控制肥水,采取"去零留整,去早留齐,集中放梢"的抹芽放梢措施,以打断它的食物链,使夏、秋梢抽发整齐,以减轻其为害和减少喷药次数。3.药剂防治,在新梢芽长5毫米,萌芽率20%左右时喷第一次药,以后5~7天1次,连续2~3次,重点喷布树冠外围和嫩芽嫩梢,可选用:25%杀虫双水剂600倍液,或25%甲萘威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40%水胺硫磷、25%亚胺硫磷乳油或青虫菌6号液剂或20%保丰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20%双甲脒乳油2000倍液,或20%甲氰菊酯或20%氰戊菊酯乳油8000~10000倍液,或苦楝油200倍液,或20%多杀菊酯或20%速效菊酯乳油2500倍液。4.天敌:橘潜蛾姬小蜂、草蛉。 四、柑橘蚜虫 4.1 为害特点: 柑橘蚜虫分布极广,所有种植区均有发生,主要为害柑橘的嫩枝梢,吸食营养液,嫩组织受害后,形成凹凸不平的皱缩,排泄的蜜露常导致煤烟病发生,影响果实品质和产量。 4.2 形态特征: 成虫:无翅胎生雌蚜体长约2mm,黑色,额瘤显著,眼红色;触角灰褐色,第五节近末端有一个感觉圈,第六节的鞭状部比第三节长。尾片乳突状,两侧有刚毛4根。有翅胎生雌蚜体型与无翅蚜相似,稍细狭,有翅2对,透明,中脉分三叉,翅痣淡黄褐色。触角第三节有6-17个感觉圈;后足胫节特别膨大。有翅雄蚜触角第三节有感觉圈45个,第四节有27个,第五节有14个,第六节有5个。卵:长0.6毫米左右,初产时淡黄色,渐变漆黑,有光泽。若虫:体黑褐色,无翅若蚜与无翅雌蚜相似;有翅若蚜在3、4龄时具翅芽,土黄色,至末龄体长可达2.2毫米。 4.3发生规律: 在南方可发生20代以上,越冬虫态依地区与气候条件而异,在广东、广西、福建以成虫越冬,浙江黄岩与四川金堂则以卵越冬。次年3、4月卵孵化为无翅若蚜,群集在新梢嫩叶上为害。若蚜变成虫后,即胎生仔蚜,继续繁殖为害,经过若干无翅胎生世代后,如遇环境条件不适,如枝叶老化、虫口过密等,则会产生有翅蚜,迁飞到其他植株上继续繁殖为害。若虫脱皮4次变为成虫。一个世代需5.5-41天,平均10.6天。成虫寿命一般为5.7-28.5天,最长49天。每一雌蚜能产仔5-68头,最多93头。两性有翅蚜于秋末冬初出现,交配产卵于枝条上越冬。 4.4 防治方法: (1)保护利用天敌。桔蚜的天敌有七星瓢虫、六斑月瓢虫、大草蛉、亚飞草蛉、食蚜蝇等,应注意保护。尚有蚜小蜂、喝蚜茧蜂以及寄生菌等,都能抑制蚜虫种群的增长。(2)药剂防治可用40%乐果乳剂或80%敌敌畏1000倍液,或用50%马拉硫磷2000倍液,或用烟筋1斤,生石灰0.5斤,加水30斤,浸泡二天一夜后,过滤去渣,喷雾。 五、矢尖蚧 5.1 为害特点: 分布在河北、山西、陕西、江苏、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东、江西、广东、广西、四川、云南、安徽。若虫和雌成虫刺吸枝干、叶和果实的汁液,重者叶干枯卷缩,削弱树势甚至枯死。 5.2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橙黄色,长2.5mm左右。雄介壳狭长,长1.2-1.6mm,粉白色棉絮状,背面有3条纵脊,1龄蜕皮壳黄褐色于前端。雄成虫体长0.5mm,橙黄色,具发达的前翅,后翅特化为平衡棒。腹末性刺针状。卵椭圆形,长0.2mm,橙黄色。若虫 1龄草鞋形,橙黄色,触角和足发达,腹末具l对长毛;2龄扁椭圆形,淡黄色,触角和足均消失。蛹长,长1.4mm,橙黄色,性刺突出。 5.3 发生规律: 甘肃、陕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虫越冬为主,少数以若虫越冬。1龄若虫盛发期大体为:2代区5月下旬前后,8月中旬前后;3代区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区4月中旬,6月下旬-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虫产卵期长,可达40余天,卵期短,仅1-3小时,若虫期夏季30-35天,秋季50余天。单雌卵量70-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产于母体下,初孵若虫爬出母壳分散转移到枝、叶、果上固着寄生,仅1-2个小时即固着刺吸汁液,体渐缩短,次日开始分泌棉絮状蜡粉,2龄触角和足消失,于蜕皮壳下继续生长并分泌介壳,再蜕皮变为雌成虫。雄若虫1龄后即分泌棉絮状蜡质介壳,常喜群集于叶背寄生。天敌有日本方头甲、多种瓢虫和小蜂。 5.4 防治方法: (1)加强综合管理,使通风透光良好,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虫能力。(2)剪除蚧虫严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敌飞出后再行烧毁。亦可刷除枝干上密集的蚧虫。(3)保护引放天敌。(4)药剂防治以若虫分散转移期施药最佳,虫体无蜡粉和介壳,抗药力最弱。可用40%乐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马拉硫磷乳油600-800倍液、80%敌敌畏乳油800倍液、25%亚胺硫磷或杀虫净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丰散乳油1500-2000倍液。也可用矿物油乳剂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5%或松脂合剂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学农药和矿物油乳剂混用效果更好,对已分泌蜡粉或蜡壳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剂配比为烧碱2:松香3:水10。 六、吹绵蚧 6.1 为害特点: 除分布于南方柑橘产区外,辽宁、河北、山东、山西等省亦有分布。食性很杂,除为害柑橘、苹果、桃、梨、柿、栗、枇杷、石榴、无花果外,尚为害木麻黄、相思树等。虫口密集于寄主枝干叶果各个部位,吸收养液,使叶色发黄,枝梢枯萎,引起落叶、落花、落果或不抽花也不结果,甚至全株枯死。所分泌的粪液能诱致煤烟病。 6.2 形态特征: 雄成虫体长3毫米,桔红色,触角长,10节,黑色;胸背有“口”字形黑纹,具翅一对,黑色,腹部狭长,末端有2个肉质突起,各生长矛4根。雌虫体长5-7毫米,椭圆形,土褐色,背面隆起,披有黑色短毛,体表覆盖着白色的蜡粉,体周围有银白色纤细的长毛。产卵时分泌白色绵状的卵囊,附在腹部后面,并将尾端托起,卵囊比体稍大,表面有纵线十余条。卵长椭圆形,长0.7毫米,桔红色。若虫椭圆形,初孵时红色,触角和足伸出体外,黑色。二龄后体变桔黄色,触角和足逐渐被掩盖,背面具薄的片状蜡粉。蛹只有雄虫具有,长3.5毫米,椭圆形,橘黄色,有白色疏松的茧包囊。 6.3 发生规律: 各地每年发生代数不同,浙江、江西部分地区一年2-3代,川东、华南3-4代。大多以若虫或成虫在枝干和叶背上越冬。次年3、4月大量产卵,5、6月幼蚧盛发,世代重叠,在华南地区自5-11月有3、4个盛发高峰。每雌能产卵200-679粒,最多可达805粒。各虫态历期长短,依季节而异,以2代区为例,第一代自5月开始,卵期13.9-26.6天,若虫期48.7-54.2天,成虫寿命66.2-67.5天;第二代自7月开始,卵期9.4-10.6天,若虫期49.2-106.4天,成虫越冬可达半年之久。雄虫第一代前蛹期3.2-4.7天,蛹期5.4-12天,成虫寿命5.5-9.3天;第二代前蛹期8.3天,蛹期7.4天,成虫寿命11-19天。雄虫在羽化后第二、三天即行交尾,因数量不多,飞翔力也弱,故雌虫常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 6.4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随时检查,用手或用镊子捏去雌虫和卵囊,或剪去虫枝、叶。2、生物防治,保护或引放大红瓢虫、澳洲瓢虫,捕食吹绵蚧,这是在生物防治史上最成功的事例之一,因其捕食作用大,可以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3、药物防治,在初孵若虫散转移期,可喷施40%氧化乐果1000倍液,或50%杀螟松1000倍液,或用普通洗衣粉400-600倍液,每隔2周左右喷1次,连续喷3-4次。 七、褐圆蚧 7.1 为害特点: 又叫茶褐圆蚧,各柑桔产区均有分布。寄主较广,除为害柑桔外,还对柠檬、香蕉、椰子、茶、银杏、棕榈、杉、松、玫瑰、山茶、无花果、等有为害作用。可危害树干、枝、叶和果实。枝干受害,表现为表皮粗糙,树势减弱;嫩枝受害后生长不良;叶片受害后叶绿素减退,出现淡黄色斑点;果实受害后,表皮有凹凸不平的斑点,品质降低。 7.2 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圆形,紫褐色,边缘淡褐色,中央隆起,壳点在中央,呈脐状,颜色黄褐或全黄。介壳直径约2毫米。虫体倒卵形,头胸部最宽,胸部两侧各有一刺状突起,臀板边缘有臀角3对。第1、2对大小和形状均相似,内外缘各有一凹陷;第3对内缘平滑,外缘呈齿状。缘鬃先端呈锯齿状,在第1、2臀角之间各有2根,在第2-3臀角之间3根,围阴腺孔4-5群。雄成虫:介壳紫褐色,边缘部分为白色或灰白色,长椭圆形,后端延长,色灰白,长约1毫米,阔约0.7毫米。虫体橙黄色,足、触角、交尾器及胸盾片为褐色,体长0.75毫米,翅透明,长0.7毫米。卵:长卵形,橙黄色,长约0.2毫米。若虫:体卵形,长略过于阔。口器发达,极长,伸过腹部末端。触角相当长,1-3节分节明显。第1节极大,第2节圆柱形,第3节极短,第4节极长,第5节微曲有毛,亦很长,具环状纹。体色橙黄,体长0.23-0.25毫米。 7.3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3~6代,后期世代重叠,主要以若虫越冬。褐圆蚧雌蚧产卵期长达2~8周,卵不规则地堆积于雌介壳下面。随着产卵,雌虫体向前端收缩,让出的空隙被先后产出的卵充满。初孵若虫活动能力强,可到处爬行,爬出母壳,转移到新梢、嫩叶、果实上取食。雌虫多固定在叶背及果实表面,在叶背边缘者较多。雄虫多固定在叶面。初孵若虫盛发期第1代5月中旬,第2代7月中旬,第3代9月上旬,第4代11月下旬。完成一世代经过的天数,第1代60天,第2代50天,第3代80天,第4代175天。雌虫蜕皮2次共3龄,雄虫蜕皮一次,经蛹期羽化为成虫。雌成虫产卵期长达7-56天,寄生于果实上的雌成虫,每头平均繁殖若虫145头;寄生于叶上的雌成虫平均每头繁殖若虫80头。雄成虫寿命4天左右。 7.4 防治方法: 1、重剪虫枝,结合用药挑治,加强肥水管理,增强树势。2、保护利用天敌,将药剂防治时期限制在第二代若虫发生前或在果实采收后,可少伤天敌。也可引移释放天敌。3、搞好虫情测报,用药狠治第1代若虫。在确定第1代若虫初见之后的21天、35天、56天各喷一次药。4、药剂防治:防治若虫可选40%乐果乳油,40%水胺硫磷乳油、40%速扑杀乳油,40%乐斯本乳油,25%喹硫磷乳油,其应用浓度为1000-2000倍液;25%优乐得乳油1500倍液;机油乳剂100-200倍液。防治雌成虫可任选一种前述有机磷农药加上机油乳剂兑水后喷布,其混配的体积比依次为1:60:3000(有机磷农药:机油乳剂:清水)。 八、红蜡蚧 8.1 为害特点: 分布于华南、西南、华中、华东、华北及北方温室。食性杂,除柑橘外,还能为害荔枝、蒲桃、梨、柿、樱桃、杨梅、无花果、芒果、石榴等。成虫和若虫密集寄生在植物枝杆上和叶片上,吮吸汁液危害。雌虫多在植物枝杆上和叶柄上危害,雄虫多在叶柄和叶片上危害,并能诱发煤污病,致使植株长势衰退,树冠萎缩,全株发黑,严重危害则造成植物整株枯死。 8.2形态特征: 成虫:雌体被厚蜡层,初为粉红,后转为紫红色,椭圆形,背面隆起,几乎呈半球形,顶凹陷如脐状,4个气门处有弯曲的白色蜡带,全壳直径3-4毫米,高2.5毫米。雌虫体紫红色,半球形,体边气门处深陷;触角6节,第三节最长;口器发达;足3对,很小。雄成虫体长1毫米,暗红色,有翅1对,白色透明;口器、眼黑色,触角、足黄色。卵:椭圆形,淡紫红色。若虫:初孵若虫扁平,椭圆形,长0.4毫米,红褐色,腹末有长毛2根。触角、足外露,可自由活动。2龄体椭圆形,稍凸起,紫红色,被白色蜡质。3龄体长圆形,蜡壳加厚。老熟若虫体长约0.9毫米,宽0.6毫米,雄虫较长,达1.25毫米。雄蛹:前蛹喝蛹的蜡壳均为暗紫红色,长形。蛹体长1毫米,淡黄色,茧长1.5毫米,暗红色。 8.3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一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植物枝杆上越冬。虫卵孵化盛期在6月中旬,初孵若虫多在晴天中午爬离母体,如遇阴雨天会在母体介壳爬行半小时左右,后陆续固着在枝叶上危害。在四川,雌虫于次年5月产卵,5月下旬至6月上旬均为卵盛期,卵期1-2天;雌若虫在6月上旬至8月下旬历期73-90天,1龄20-25天,2龄23-23天,3龄30-35天。雄虫1龄与雌同,2龄为40-45天,前蛹期1-3天,蛹期2-6天;雄成虫寿命短,只有20-48小时。一般情况下雌多雄少,在四川调差其比例为9:1。每雌日产卵量1-97粒,平均9.9粒,一生可产150-1137粒,平均474.5粒。雌虫多固着于枝叶上,雄虫则多寄居于叶柄叶背主脉处。 8.4 防治方法: 1.人工防治:发生初期,及时剔除虫体或剪除多虫枝叶,集中销毁。2.农业防治:及时合理修剪,改善通风、光照条件,将减轻危害。3.药剂防治:幼蚧可用40%乐果乳剂800-1000倍(早桔、朱红桔易发生药害不宜用),25%亚胺磷硫500-800倍,50%磷胺乳油500倍,或用松脂合剂16-20倍。防治2、3龄若虫,可用40%乐果乳剂500-1000倍(早桔、朱红桔易发生药害不宜用),20%亚胺磷硫500-800倍。4.检疫防治:加强苗木引入及输出时的检疫工作。5.生物防治:保护和利用天敌昆虫,红蜡蚧的寄生性天敌较多,常见的有红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跳小蜂、蜡蚧扁角(短尾)跳小蜂、赖食软蚧蚜小蜂等。 九、柑橘绵蚧 9.1 为害特点: 为害柑橘类、枇杷、苹果、柿等植物的果实及枝叶,诱发煤烟病。 9.2 形态特征: 雌成虫体扁平,椭圆形,长4~5毫米,黄绿色或棕褐色,体缘有绿色或褐色环斑,背中线有褐色或暗褐色纵行带纹。老熟后中央纵带渐消失,体末开始分泌白色蜡质卵囊。卵囊椭圆形,长5~6毫米。雄成虫淡黄褐色,长约1.2毫米,翅展约2.5毫米。触角念珠状,10节。腹部末端有4个管状突起及2根白色长毛。卵近椭圆形,淡黄褐色,长约0.5毫米。若虫扁平,椭圆形,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暗褐色。蜡质介壳透明,体中轴处可见到暗色内脏。蛹淡黄色,长约1.2毫米,茧长形,龟甲状,长约2.2毫米。 9.3 发生规律: 柑橘绵蚧在我国1年发生1~2代,以二龄若虫群集在枝叶上越冬。在浙江黄岩,越冬若虫于翌年3月份春梢抽发后开始转移到新梢上为害,雄虫4月份化蛹,5月上中旬为羽化盛期。雌成虫的产卵盛期为5月中旬,孵化盛期为5月下旬。若虫发育至第二龄时即停止发育,以此虫态越冬。已发现的柑橘绵蚧天敌有黑缘红瓢虫、红点唇瓢虫、刀角瓢虫、软蚧扁角跳小蜂、蜡蚧花翅跳小蜂、微红黄花翅跳小蜂、绵蚧阔柄跳小蜂、锤角长缘跳小蜂、白蜡虫花翅跳小蜂、粉蚧三色跳小蜂、夏威夷食蚧蚜小蜂、黑色食蚧蚜小蜂、蜡蚧斑翅蚜小蜂、瘦柄花翅跳小蜂(可能重寄生)等。 9.4 防治方法: 柑橘绵蚧的防治应优先考虑利用天敌控制,天敌控制有困难时才辅之以药剂防治。橘园中有重要天敌存在时应加强保护,如缺少天敌可从外地引入,一般每公顷释放10000头左右就能有效地控制为害。在柑橘绵蚧严重发生、天敌少、一时又难以从外地大量引入时,可考虑在春季发芽前和第一代初孵若虫盛期喷药防治。药剂种类和浓度参见褐圆蚧防治方法。 十、黑点蚧 10.1 为害特点: 广布于我国各柑橘产区,除为害柑橘外,尚为害枣、椰子、油棕、月桂等。成虫、若虫群集于页面、枝条、果皮上为害,严重时枝叶干枯,果形不正,色味具变,影响产量甚大。 10.2形态特征: 雌成虫介壳黑色,长椭圆形,长约1.5~2毫米,宽约0.5~0.7毫米。一龄蜕皮壳小,椭圆形,附着于介壳的前端,并常向外突出;二龄蜕皮壳甚大,略呈长方形;均有背脊。介壳后缘有灰褐色的蜡质物,周缘有灰白色的边。雌成虫倒卵形,淡紫红色,前胸两侧有耳状突起。雄成虫介壳狭小,长约1毫米,宽约0.5毫米,灰白色,黑色的一龄蜕皮壳位于其前端,介壳周缘有白色边。雄成虫淡紫红色,眼黑色,较大,翅1对,翅脉2条,交尾器针状。卵椭圆形,紫红色,长约0.25毫米。若虫初孵时近圆形,灰色,固定后颜色加深,并分泌出白色的棉絮状蜡质。二龄若虫椭圆形灰白色,后渐变为深灰黑色。深黑色的蜕皮壳中间有1条明显的脊状隆起,后部为白色介壳。后期雄虫的蜡壳增厚,成为狭长的灰白色介壳。蛹淡红色,腹部略带紫色,末端有交尾器。 10.3 发生规律: 黑点蚧主要以雌成虫和卵越冬。由于雌成虫寿伸长,并能孤雌生殖,可在较长的时间内陆续产卵孵化,温度适宜时(15℃以上)不断有新的若虫出现,发生很不整齐。该虫在福建福州1年发生3代,各代一龄若虫盛期分别为5月中旬、7月中旬及9月上旬。在浙江黄岩1年也发生3代,各代一龄若虫发生盛期也与福州相近,但从10月中旬至4月上旬孵出的若虫由于温度低而不能发育为成虫。在重庆发生3~4代,一龄幼蚧的3次高峰期分别出现在7月上旬、9月中旬和10月中旬。一般较为荫蔽的地方或生长衰弱的树发生较多。我国已发现的天敌有盾蚧长缨蚜小蜂、短缘毛蚜小蜂、长缘毛蚜小蜂、长恩蚜小蜂、长缨恩蚜小蜂、中国蚜小蜂、瘦柄花翅蚜小蜂、整胸寡节瓢虫、红点唇瓢虫和日本方头甲等。一般以长缨恩蚜小蜂、中国蚜小蜂和红点唇瓢虫为优势种群。特别是8月以后对黑点蚧的控制作用尤为显着。 10.4 防治方法: 越冬雌成蚧在每叶2头以上时,当年应注意防治。药剂防治重点在5~8月份的一龄幼蚧高峰期进行。其余可见褐圆蚧的防治方法。 十一、黑刺粉虱 11.1 为害特点: 主要为害当年生春梢、夏梢和早秋梢。以幼虫聚集叶片背面刺吸汁液,形成黄斑,其排泄物能诱发煤烟病,使柑橘树枝叶发黑,枯死脱落,严重影响植株生长发育,降低产量。 1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96-1.3mm,橙黄色,薄敷白粉。复眼肾形红色。前翅紫褐色,上有7个白斑;后翅小,淡紫褐色。卵新月形,长0.25mm,基部钝圆,具1小柄,直立附着在叶上,初乳白后变淡黄,孵化前灰黑色;若虫体长0.7mm,黑色,体背上具刺毛14对,体周缘泌有明显的白蜡圈;共3龄,初龄椭圆形淡黄色,体背生6根浅色刺毛,体渐变为灰至黑色,有光泽,体周缘分泌1圈白蜡质物;2龄黄黑色,体背具9对刺毛,体周缘白蜡圈明显。蛹椭圆形,初乳黄渐变黑色。蛹壳椭圆形,长0.7-1.1mm,漆黑有光泽,壳边锯齿状,周缘有较宽的白蜡边,背面显著隆起,胸部具9对长刺,腹部有10对长刺,两侧边缘雌有长刺11对,雄10对。 11.3 发生规律: 一年发生4-5代,以2-3龄幼虫在叶背越冬。发生不整齐,田间各种虫态并存,在重庆越冬幼虫于3月上旬至4月上旬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上旬大量羽化为成虫,随后产卵。各代十二龄幼虫盛发期为5月至6月、6月下旬至7月中旬、8月上旬至9月上旬、10月下旬至11下旬成虫多在早晨露水未干时羽化,初羽化时喜欢荫蔽的环境,日间常在树冠内幼嫩的枝叶上活动,有趋光性,可借风力传播到远方。羽化后2~3天,便可交尾产卵,多产在叶背,散生或密集成圆孤形。幼虫孵化后作短距离爬行吸食。蜕皮后将皮留在体背上,以后每蜕一次皮均将上一次蜕的皮往上推而留于体背上。一生共蜕皮3次,2~3龄幼虫固定为害,严重时排泄物增多,煤烟病严重。 11.4 防治方法 (1) 剪除密集的虫害枝,使果园通风透光,及时中耕、施肥、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抗虫能力。(2)黑刺粉虱的防治指标为平均每张叶片有虫2头,即应防治。当1龄幼虫占 80%、2龄幼虫占20%时即为防治适期。可选用40%乐果、50%马拉硫磷。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25%扑虱灵乳油1000倍液,2.5%天王星乳油1500~2000倍液。安全间隔期相应为10天、10天、5天、14天和6天。黑刺粉虱多在树叶背,喷药时要注意喷施均匀。发生严重的地区在成虫盛发期也可进行防治。(3)黑刺粉虱的天敌种类很多,包括寄生蜂、捕食性瓢虫、寄生性真菌,应注意保护和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