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农业动态

精准脱贫,山区第一书记在行动 ——记派驻平阳腾蛟镇龙尾社区农村指导员全炳迁


全炳迁是省环保厅派驻平阳县腾蛟镇龙尾社区的农村指导员。高中毕业后,他怀着满腔热情应征入伍,并成为驻杭空军某部一名军官,2010年转业到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工作。在做好本职工作同时,他一直也忘不了故乡山区的父老乡亲,一直想为他们做点实事。201611月,他主动申请担任农村工作指导员,所服务的龙尾社区位于平阳县西北部山区,平均海拔500多米,最高海拔1098米,总面积20.2平方公里。

产业扶贫,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全炳迁刚到龙尾社区报到,就找到乡镇主要负责人说“我也是山区农村长大的,这次来挂职,绝不是想混日子,就是想实实在在帮老百姓做点事情”。他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上山调研,走村入户,一年多来他共组织召开了32次座谈会,走访了280户困难家庭,慰问了400名困难群众,顺利调节了13次矛盾纠纷。

2008年开始,省环保厅对口帮扶龙尾8年以来,村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人均收入从2008年的4278元增长到2017年的10810元,大部分村民都已经顺利脱贫,但由于村集体经济十分薄弱,造血能力不强,村民中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个别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穷家难当,一直是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过去由于村两委“无钱办事”,导致基层村级党组织“有心无力”,破“茧”刻不容缓。虽然龙尾社区也有部分发家致富后回村扶贫的慈善人士,但私人捐款毕竟杯水车薪,也不可持续。全炳迁认识到:面上的扶贫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唯有转变扶贫模式,大力发展产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变“输血”为“造血”,才是脱贫致富的最有效、最可持续的方式。

摸清了病症,剩下的就是开好“药方”。为此,全炳迁多次组织召开“如何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专题会议。刚开始,大部分村干部都不怎么相信他,觉得几十年的历史遗留问题,怎么可能一朝一夕的解决;再说省城来的年轻干部都是来镀金的,无非喊喊口号,做做样子罢了。部分村干部碍于面子,口头上虽然答应得好,但行动上却迟迟没有动静,工作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事情只有做了才知道行不行,还没有开始就放弃不是我的性格。虽说转业好多年,但部队里培养的那种坚韧意志没有变。”在龙尾社区书记郑真、主任黄象宝的支持下,全炳迁筹划社区所辖11个村集体共同出资,组建平阳县铭达劳务有限公司,选举河山平溪村主任廖文彦担任总经理。

20181月,公司通过招投标承接腾蛟镇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对镇域内的347名独居老年人开展生活照料、医疗保健、家政、精神慰藉等各项服务。公司每月为老人服务两次,每次2小时,特别是理发项目深受服务人员好评。全炳迁跟记者开玩笑说“我们服务人员原先都不是理发师,在服务过程中现学现卖,现在理发技术很好,如果哪天下岗后可以开理发店再创业。” 

平村一位87岁孤寡老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偶尔有邻居帮忙照顾,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更何况是邻居,时间一长,家里环境就十分零乱。“第一次过去看望她,还没进房间就恶臭熏了出来,被子又黑又臭。我们服务人员帮助理发、洗澡、洗头、洗被子,现在老人精神都好了很多”全炳迁笑着说。

有一次他下村去暗访服务质量,有个孤寡老人拉着他的手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新社会。全炳迁感慨的说:“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将我所有的累和委屈转化为干事业动力,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

集体经济虽然走出了第一步,但刚开始启动时其实并不顺利,由于公司属于村集体财产,所有村民都是股东,但没人把自己当老板,大多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公司成立初期经费不足,就委托几个热心的村干部义务负责日常管理,时间久了,村干部因为没有薪酬积极性不高,工作敷衍了事,到最后竟出现半个月时间没有上岗的情况。问题出现后,全炳迁马上查明原因,调整方案,聘请周宗彪作为项目负责人,同时明确除日常监督和年度分红外,村两委不再干预公司日常经营。

“这样把公司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开,杜绝了村干部的指手画脚,又给了项目负责人自由管理权。现在公司运转良好,业主单位和服务对象都很满意,公司每年至少可以为龙尾社区增加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全炳迁自豪的说。

精准扶贫,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

2011年的乡镇行政区划调整过程中,龙尾撤乡并镇,大部分村民移民下山后实现脱贫,而继续留守在山上的农户,由于年纪大、身体差,缺少产业收入,生活还比较拮据。

忙完集体经济的事,全炳迁又开始琢磨起山上的农户来。“如果山上的农户没有脱贫致富,说明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到位,2020年的全面小康就成了一句空话。”他对记者感慨。

他根据山上农户特点,又自费考察了天台、磐安、缙云等地扶贫经验,结合山区特点,总结出免费发放鸡苗给农户散养,最后统一销售的“公司+基地+贫困户”经营模式。

全炳迁对记者说:“随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大家越来越追求高品质农产品,对正宗土鸡、土鸡蛋等需求市场很大。为了帮助当地农户,我自己也经常购买土鸡、土鸡蛋,身边很多战友和朋友吃完都赞不绝口,纷纷要求我帮他们建议长期的对接渠道。”

有了市场调研和市场基础,全炳迁又发动平溪村主任廖文彦,注册成立浙江农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其中村集体占股10%,专门从事特色养殖扶贫项目。通过公司与农户签订寄养协议,统一负责技术和销售,截至目前,已和80多位山区农户签订合作协议,首批已投放鸡苗1000羽,并计划今年6月、10月再投放2000羽。预计今年销售土鸡3000羽,鸡蛋20000枚,平均为每位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3000元左右。

“为了保证每一只土鸡通过散养,我们只允许每家农户散养30只,这样山上的昆虫、青草再加少量剩菜剩饭就可以满足生长需求,既可以避免农户饲料喂养,也降低了养殖风险,保证农产品质量”公司总经理廖文彦介绍说。

“公司+基地+贫困户”的模式,通过互联网下单、集中宰杀、快递冷链运输的方式,有效解决了山区有特色产品但没有品牌、附加值低等问题,通过规模化、产业化道路,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结对帮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学生是一个家庭的未来,也是彻底脱贫的希望。在走访中,全炳迁发现有个别家庭因贫困而不愿去读书。孩子们求知的眼神深深震撼了他,就如同想起了自己年幼的女儿。在基本掌握困难学生情况后,他向省环保厅分管领导作了专题汇报,副厅长卢春中非常关心贫困学生情况,对结对助学工作高度肯定,并号召全厅干部职工踊跃结对困难学生。同时,他还联系杭州市温州商会秘书长陈光秒,陈光秒也表示非常愿意帮助家乡的贫困学生。

在省厅领导的关心帮助下,省环保厅和杭州市温商慈善基金会于2017年底,结对了21名困难学生,让贫困学生感受到社会的关怀,他们纷纷表示将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社会。

“温州地区大部分是山,资源较少,贫富差距悬殊。很多山区男性选择外出打工,而外地女孩总以为温州人富裕,没想等到结婚生子后,回温州一看比老家还穷,于是逃婚也很多。如果男方生病或其他意外,女方逃婚就更加突出,所以龙尾的孤儿相对较多”全炳迁对记者说。

五岁的廖孔利就属于这种情况,父亲癌症去世后,母亲离家出走,奶奶早已去世,爷爷在外打临工。小孔利全年寄养在水头民族幼儿园。了解情况后,全炳迁马上联系同事对廖孔利进行帮扶,同事商议给予孩子每年3400元补助直至学业完成。全炳迁还联系上小孔利的堂叔,组织召开家族会议,以廖控利名义成立家族救助基金,同时还让镇民政部门为小孔利办理了低保手续。

   “刚开始亲人都把廖孔利当成烫手山芋,生怕砸自己手里而没人愿意管。后来他获得了捐助,又办理了低保金,而亲人每年只需出500元,毕竟有血缘关系在,这样亲人也可以接受。现在基金会共筹集了12000元,可以基本满足小孩生活需求。”全炳迁开心地说。

两年来,全炳迁把挂职当任职,把扶贫当主业,在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犹如源头活水,润透了山村内外;创新实施订单农业,既施以外力,更催生内力,找到了山区农户增收路子;开展助力结对帮扶,传递的是爱心,营造的是希望。

虽然挂职即将结束,但他对山区的牵挂不会终止,对未完成的扶贫之路不会结束。他说:“办法比困难多,只要用心去干,找对方法,对症下药,山区百姓的贫困问题就一定能得到解决,我省‘两个高水平’建设目标一定会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