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南蓝碳生态过程监测试验站再添“新丁”发表时间:2019-01-14 分享到:

新年伊始,烟雨连绵,寒气逼人,鳌江口红树林样地里有一群人却身披雨衣,脚踩泥水,冒着严寒,在干得热火朝天。他们按照各自分工,有的在调整平台,有的在安装仪器,有的在认真测试,有的在细心维护。1月4—6日,在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的老师指导下,南麂保护区研究所全体人员携手两所高校的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完成了浙南蓝碳生态过程监测试验站平台重整、仪器增添与维护工作。

鳌江口红树林种植于2015年初,是我县海洋生态修复的一项重要举措,南麂保护区发挥自身科研优势,从2016年开始联手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蓝碳”研究,并于2018年4月与北京师范大学联合成立浙南蓝碳生态过程监测试验站。如今最初分散的一颗颗红树小独苗已经茁壮成长为一片生机盎然的红树林生态湿地,也成了候鸟青睐的嬉戏乐园。同时,试验站也由原来的简单平台变成如今具备二氧化碳通量测量系统、二氧化碳/甲烷原位监测仪、理加(土壤)分析仪和叶绿素荧光监测仪等全副武装的现代化生态监测平台。此次,浙南蓝碳生态过程监测试验站重新布放了理加(土壤)分析仪设备,新增荧光仪设备(测量光合作用),并再次维护调整试验站现有的仪器设备及电路,工作量巨大、任务十分繁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团队一行20余人分为三个工作小组,一组进行野外观测平台的清理、机箱搬运等重活累活,一组进行新设备布放场地搭建和原有仪器清洗维护等脏活苦活,最后一组进行仪器现场构架调试、电路测试等精工细活。一连三天,雨势不停,为避免雨水渗漏导致设备损坏造成重大损失,科研人员将雨伞举在仪器上方,而自己只能披上薄薄的雨衣,深入泥滩,在凛冽的江风中冒雨作业。期间,为了监测红树林样地植被群落及周边地形地貌,科研人员不得不争分夺秒,趁着每个雨势稍歇的间隙,操作无人机进行遥测。寒风吹走了随身物品,树枝刮破了雨衣和皮肤,泥水溅满了衣裤,全体成员被雨水洗礼的苍白脸庞上仍闪烁着耀眼的“科研精神”。

经过本次重新设置,试验站面貌焕然一新,观测仪器布局更加合理,科研仪器更加齐全,监测数据更加丰富,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并且获取了红树林样地及其周边地形图和植被数据,将对蓝色碳汇领域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支撑,具有重要意义。




 

(谢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