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平阳县农业农村局  > 农技服务

2019年畜牧业主推技术


(一)母猪高产减排配套技术

1.技术概况

母猪是整个猪场生产的核心,目前发达国家猪场的PSY达27头以上,有的甚至超过30头,而国内平均水平在16-18头左右,差距非常大。提高PSY可在不减少出栏数量的前提下,减少母猪饲养量,从而节约饲料,减少粪便和污水的排放量,具有重要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技术要点

(1)母猪多产

饲养高繁殖力的猪种。猪场可根据生产目的选择,采用杜长大或杜大长等主流杂交模式生产商品猪。如果猪场目的是生产中高端猪肉产品,可考虑地方品种,以内二元或内三元的杂交方式生产商品猪,亦可达到较好的繁殖水平。

优化母猪群体胎次结构。母猪2~6 胎产仔数较高,7胎以后的繁殖性能开始下降。较合理的胎次结构为:1 胎占15-18%,2 胎占14-16%,3 胎占13-15%,4 胎占12-14%,5胎占12-13%,6 胎占11-14%,7 胎以上占10-20%。

提高母猪的年产窝数。后备母猪要适时配种,外来品种适宜初配时间220-230日龄,体重达到130公斤以上,性成熟的第2或第3个发情期。做好发情鉴定,把握好配种时机,对母猪定位栏模式的可采用2头试情公猪复合试情,提高精准度。开展妊娠检查,尽早发现未孕母猪,及时做好补配。有条件的猪场应配备妊娠诊断仪,妊娠18-20天可基本确定怀孕与否。减少母猪流产,加强胚胎死亡三个高峰期的饲养管理,即受精后9-13天、妊娠后约21天和妊娠后期60-70天。保持安静,防止拥挤、跌倒。

全面推广猪人工授精。加强公猪精液质量检查,每次配种前要进行精液检查,精子活率<0.6的精液不能使用,母猪一次输精头份应含有效精子数20-30亿个。

(2)仔猪多活

仔猪饲养是肉猪养殖的关键阶段,技术难度较高,往往易发病,死亡率高。提高产房小猪成活率要抓住以下关键点:

做好产房的空栏消毒和母猪上产床前的体表清洁与消毒,减少仔猪与病原菌接触的机会。

初生仔猪尽快哺乳是提高仔猪抗病功能、减少仔猪死亡的关键。仔猪出生后,在保温箱内干燥一段时间能自由行走后,可以让小猪出来吃初乳,在小猪喝奶前,要挤掉母猪第一次的乳汁。

仔猪保温极其重要。有条件的产房和保育室采用自动控温系统,多采用垂直通风方式,舍内温度比较均匀。出生仔猪躺卧处温度要控制在32-34℃左右,随着日龄增加逐渐降低,断奶时在25℃左右。

采用仔猪温控饮水器,除保证饮水清洁卫生外,通过自动加热装置将仔猪饮水加温并恒温在30℃左右,可明显减轻冷水刺激,减少腹泻等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仔猪出生后进行铁剂注射。注射可分为两次进行,一次在出生后的1-2天中,第二次在10-14日龄,可有效防止仔猪缺铁。

寄养与并窝。在规模猪场,寄养与并窝是提高仔猪成活率和均匀度的重要手段之一。寄养的原则是:“寄强不寄弱,寄大不寄小,寄晚不寄早”。  

 

(二)畜禽养殖节水减排技术  

1.技术概况

以生态循环为理念,以源头控制为前提,以综合利用为方向,突出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做到全程有效控制,从而达到规模养殖场节水生产的目的。

2.技术要点

改进清粪工艺。改水冲粪和水泡粪工艺为干清粪工艺,及时、有效地清除畜舍内的粪便、尿液,保持畜舍环境卫生,减少粪污清理过程中的用水,保持固体粪便的营养物,提高有机肥肥效,降低后续粪尿处理的成本。

增加设施设备投入。一是将传统饮水器改为碗式饮水器或其它限位饮水盘,减少猪玩水和饮水时嘴角漏水造成的水资源的浪费;二是在喷雾降温时采用自动控制仪表,根据气温设置喷淋时间和间隔时间,改变以往不间断、连续喷淋的做法;三是改造栏舍安装粪尿自动分离清粪系统,可以减轻劳动强度,节约劳动力,提高工效;四是配备使用压力大,需水量少的高压水枪冲洗栏舍和猪群的转栏消毒,在提高冲洗效果的同时,将用水量降到最低;五是中水回用,循环利用处理后的养殖废水用于养殖场清洗和农业灌溉、达到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水减排的目的。

强化节水意识。实行严格的奖惩制度,提高饲养员的节约用水和环保意识。养猪场每栋猪舍都独立安装水表,由指定的饲养员去计算每个水表的用水量,通过严格的管理和监督,解决水的滴漏、过量用水等问题。

 

(三)发酵床养猪技术

1.技术概况

发酵床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养殖污水“零排放”,且锯末、稻壳、秸秆、废菌棒及辅料等利用后发酵床垫料可作为有机肥原料,通过种植业得到良好的生态循环利用。发酵床养猪技术在我省江山、莲都、安吉等许多地方得到推广应用。发酵床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因接触式发酵床模式,生猪直接饲养在垫料上面,在垫料管理和疫病防控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目前多采用非接触式发酵床,非接触式发酵床分为原位和异位,异位发酵床更多地作为中小型规模场畜禽粪污处理、控制污水排放的有效方法。

2.技术要点

发酵床菌种的选择。发酵床有益菌种来源有两方面,一是土著菌种,二是商品菌剂。相对于土著菌种,商品菌剂所含菌种更加丰富,可以和垫料及畜禽粪尿中的有益微生物产生协同功效,发酵降解、消化效率更高,使用也相对简便。    

碳氮比。碳氮比(C/N)是衡量垫料效果的重要指标,维持微生物正常繁殖所需的C/N应不小于25,而畜禽粪便的C/N比较低,介于5-13之间。为了满足微生物生长需求,要求选择的垫料原料的C/N比越大越好,木屑、谷壳、香菇和木耳的废菌棒等都是良好的垫料原料。

适宜的pH值。发酵床功能菌群的发酵一般需要弱碱性环境,pH为7.5左右最为适宜。

含氧量与含水量。发酵床垫料中的含氧量在5-18%、水分50-60%时较为合适。

温度。发酵床温度维持在50℃以上。

厚度与粒度。发酵床垫料适宜厚度为60-100 厘米,垫料基质有一定的粒度,不能太细。

翻耙频率。根据饲养的畜禽品种、垫料水分、发酵床的颜色等灵活的调整翻耙频率。冬季每周一般翻耙1-2次,其它季节每天翻耙1次较为合适,有利于当天产生的猪粪当天翻埋入发酵床,加快降解除臭。

垫料的使用期限。单纯为了粪污处理而言,以锯末为主的发酵床垫料可以使用2-3年。但使用时间较长的发酵床垫料会富集重金属等,如作为有机肥使用和进一步加工时要对垫料进行检测评估。

 

(四)规模猪场自动化送喂料集成技术

1.技术概况

近年来,随着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国外先进的饲养方式、经营理念逐步为猪场经营者所接受,标准化、生态化、规模化的经营,以及劳动力紧张和用工成本的日益上涨,对散装饲料配送及自动喂料系统集成技术的需求日益迫切,应用该技术可以大大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劳动强度,减少人畜接触的几率,降低疫病发生风险,提高养殖效益,对于加快推进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现代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技术要点

输料方式的选择: 自动喂料系统输料方式主要有两种,即索盘式和绞龙式。索盘式自动喂料系统广泛应用于大、中规模养殖场;而绞龙式具有结构简单、输送距离短、成本低以及不能转弯等特点,主要适用于肥猪舍、保育舍以及鸡舍等的短距离输送。

料塔的选择: 料塔的材质选择很关键,通常要具有良好的隔热性能,以免出现饲料变质发霉以及残留等不良现象,推荐选择玻璃钢材质料塔。

设备的保养与维修: 经常观察设备运行是否正常,特别要注意电机以及链条是否有出现异常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五)非洲猪瘟综合防控技术

1. 技术概况

非洲猪瘟目前没有有效的疫苗,防控的关键在于加强养猪场生物安全管理措施,防止病原的传入、疫病的发生和蔓延。每个养殖场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评估非洲猪瘟传入和场区内传播的风险点,落实针对性的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形成完整的生物安全管理体系。一旦发生非洲猪瘟疫情,养殖场要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及时报告处置。

2. 技术要点

把握关键环节,通过疫情监测,发现病原污染与传播的关键环节与节点。评估非洲猪瘟传入风险,进行风险分析时,必须考虑以下传播媒介的控制:(1)人员,包括购猪人员、外来人员、饲养员、技术员、维修、管理人员等;(2)车辆,包括运猪车辆、粪车、料车、场内运输车辆、无害化处理运输车辆等;(3)物品,包括猪肉和猪肉制品、饲料、兽药和疫苗、器械等;(4)水源,包括饮用水、洗栏水;(5)空气,包括飞沫、尘埃等;(6)昆虫,包括蚊蝇、蜱、螨等;(7)野生动物,包括野猪、鼠、鸟、野猫、犬等。

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建立完善生物安全体系,落实针对性的消毒、隔离等防控措施,强化人员培训和病原学监控。一是建立完善并认真执行消毒制度。(1)车辆消毒。生猪调运车辆,不经彻底消毒进入猪场,是非洲猪瘟传入的主要途径。养猪场要求重点对生猪调运车辆、无害化处理运输车辆、出猪台、饲料车辆和其他进入场区的车辆加强消毒管理。车辆要在指定消毒区域内用二氯异氰尿酸钠、戊二醛等溶液对车体进行全方位喷洒消毒,确保车厢、底盘、轮胎等湿润,在消毒区域停留15 min。(2)入场人员消毒。小规模场和散户要严禁贩运户进场挑猪。规模养殖场要严控场外人员进入生产区。进入管理区的人员,经喷雾消毒、消毒液洗手、脚踩消毒池(垫)消毒或更换一次性鞋套后方可进入。喷雾和洗手消毒采用新洁尔灭、百毒杀等季铵盐类溶液,消毒池(垫)采用火碱、戊二醛等溶液消毒;进入生产区的人员,经淋浴、更换专用工作鞋服,或经过消毒间、更换专用工作鞋服、洗手和喷雾消毒后进入;每次进出不同猪舍时,均需更换靴鞋,或穿长筒雨靴在消毒池站立3 min~5 min等消毒。(3)物品消毒。根据不同物品特点选择紫外线照射30 min~60 min、二氯异氰尿酸纳等浸泡30 min以上、高压蒸汽121 ℃20 min等方式消毒。(4)空舍消毒。先进行清扫,清除粪便、饲料、尘埃等,并整理各种器具,然后用高压水枪冲洗;采用喷雾消毒或熏蒸消毒。喷雾消毒用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纳、火碱、漂白粉等溶液进行喷洒,以表面湿润为宜,喷洒时先栏舍顶棚,沿墙壁到地面,特别注意角落、裂隙、接缝和易渗透表面等容易残留污物的地方,重复喷洒两次,关闭门窗2 h~3 h后换气清洗;熏蒸消毒用甲醛溶液和高锰酸钾配制,密闭12 h~24 h后通风。(5) 带猪消毒。每周可带猪消毒1次,用次氯酸钠、过氧乙酸、新洁尔灭等溶液喷雾消毒。当猪群发病风险增加时,适当提高药液用量和浓度。(6)环境消毒。对生产区和生活区环境,定期用戊二醛、过氧乙酸等溶液喷洒消毒;场区地面洒布生石灰或戊二醛、火碱等溶液消毒;粪便、一次性防护用品等污染物采用堆积发酵、焚烧、深埋或其他无害化处理。(7)器械消毒。注射器、针头、耳号钳等耐高温的物品采用煮沸、高压蒸汽或浸泡消毒;体温计用酒精棉球擦拭后酒精浸泡消毒;刀、剪、套口器、鼻钳、扁桃体采样器等器械使用后洗净放入消毒液浸泡消毒。(8)设备用具消毒。定期对饮水器、料槽等固定设备进行喷洒消毒;对料车、扫帚、拖把、手推车等可移动用具进行清洗后,进行喷洒消毒或熏蒸消毒。二是建立养殖场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开展场区工作人员防控知识培训。(1)防范猪肉和猪肉制品引入疫情。要严禁用泔水饲喂生猪,严防猪肉、猪肉制品(香肠、猪肉干等)、猪肉水饺等引入疫情。(2)饲料、疫苗。确保饲料和疫苗的安全,到正规厂家购买饲料与疫苗,严禁使用自家苗。有条件的可对饲料进行再高温处置。(3)早发现,早处置。生产人员每日巡查猪群健康状况,在出现高热、不食、皮肤发绀和死亡数量异常增多情况下,立即对病死猪进行解剖。发现脾脏异常肿大、梗死和其他脏器出血病变的情况,要将发病圈舍隔离消毒,并严格限制该圈舍物品流出。必要时,及时扑杀发病猪,同栏猪群,甚至同舍猪群。对疑似非洲猪瘟的病猪,采集脾脏或全血自检或立即送往有资质检测非洲猪瘟的兽医实验室进行检测,并将相关情况报告给辖区内相关部门。

(六)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

1.技术概况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控技术是要建立并执行生物安全制度,包括鸡场环境控制和设施建议、检疫与隔离、卫生消毒、饲料的管理、无害化处理、疫苗免疫、做好灭蚊蝇、灭鼠和防野鸟措施等措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疫苗免疫和加强卫生消毒。

2.技术要点

一是新型疫苗推广应用。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及时根据国家和省免疫计划,调整禽流感疫苗,迅速推广使用新型禽流感H5(Re-11株+ Re-12株)和H7(Re-2株)三价灭活苗,研究新疫苗免疫后的抗体消长规律,指导禽场免疫工作。不同禽种按照不同的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鸡7-10日龄、鸭鹅14-21日龄时进行首免,对生长期少于60天的肉禽进行一次免疫。蛋鸡、种鸡、蛋鸭、种鸭、蛋鹅、种鹅以及生长期超过60天的肉鸡实行两次免疫,两次免疫间隔3~4周。人工饲养的鹌鹑、鸽子、珍禽等,参考鸡的相应免疫程序进行免疫。免疫后一个月,有条件可以进行免疫抗体监测,评估免疫效果,群体免疫合格率低于70%的应及时补免。疫苗免疫应注意回温,以避免因应激导致家禽死亡,回温一般要常温放置4小时或37℃水浴30分钟左右。二是监测预警技术。开展病原性变异监控和全省范围内系统性免疫效果评估,及时了解和掌握我省家禽中存在的H5和H7N9病毒污染情况,并对存在的病毒进行病毒抗原变异分析,分析现用疫苗毒抗原与流行野毒的匹配性,结合免疫抗体监测结果评估疫情风险。

(七)猪场综合减臭技术

1.技术概况

猪场的恶臭来源于多个方面:动物将未消化完全的饲料营养成分以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排出的粪便中含有多种复杂的化合物。猪舍以及粪污处理场所都有大量的粪污堆积,是养殖场恶臭的主要污染源。此外,养殖场中所浪费或败坏的饲料、死亡的猪以及猪的皮肤和毛发等也会厌氧分解形成恶臭。故根据实际生产过程,将综合减臭养殖技术分为源头控制、养殖过程控制及末端控制三部分。

2.技术要点

(1)源头控制

科学调整牧场布局。合理设置主要臭气源区域,便于收集处理,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改进栏舍结构。有条件的尽量采取封闭式饲养,配套通风降温、换气保暖等装置,减少臭气排出量。在发酵床养猪模式中,发酵菌可以将猪粪尿中粗蛋白、粗脂肪等营养物质迅速降解、消化,转化为二氧化碳、水、热量和腐殖质等,从而减少了臭气的产生。

改进饲料配方与添加剂。以“理想蛋白质”体系代替粗蛋白质体系作为日粮配制的基础,可以提高畜禽蛋白质的利用率和消化率,减少粪尿中的氮素含量,从而减少臭气的产生。同时,饲料中添加一些植物提取物添加剂、微生态制剂、酸化剂和酶制剂等也可从源头有效降低恶臭的排放,且对生猪来说更为健康合理。

清洁饮水技术与设备。采用清洁饮水技术和设备,可以从源头上减少水的浪费,并可降低畜禽舍污水和恶臭的排放。清洁饮水方案是在畜禽饮水中添加益生菌等改善水质的物质,然后结合节水型饮水设备,形成一套清洁饮水系统,并在畜禽舍应用。

(2)过程控制

改进清粪方式。采用干清粪模式,可减少污水体积,降低COD等污染物浓度及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等,使厌氧分解过程中产生的恶臭气体量降低。

舍内喷雾除臭技术。通过在舍内安装喷雾设备,定期进行喷雾,并在喷雾溶液中添加植物提取剂、微生物除臭剂等;或在空栏阶段喷洒微酸性电解水,在对畜舍内进行杀菌消毒的同时,有效降低舍内恶臭浓度。在栏舍的出风口外侧设置钢架大棚,覆盖多层遮阳布,排风扇出口安装喷雾头,与排风同步喷雾清洁水雾或添加除臭剂的液体,使臭气与水雾充分悬混接触后气体溢出大棚,起到吸附、降解等作用,以减少臭气排出量。

末端控制

堆肥除臭技术。堆肥除臭是将臭气通入已腐熟的堆肥中,利用堆肥材料的吸附性和其中微生物的吸收、转化能力将臭气消除。此技术适用于堆肥车间为开放或半开放式的畜禽场。另外,也可以采用箱式或仓式发酵装置将畜禽粪便密封在一定空间中进行发酵,并对发酵箱或仓的排气进行统一收集和除臭处理,其中发酵箱或仓的通风系统是粪便发酵处理的关键。

粪污处理系统减臭技术。现代养殖场的粪污处理系统大多包括固液分离、厌氧发酵、曝气等环节,既可有效减少恶臭物质的排放,也可通过厌氧发酵产生的沼气进行能源利用。贮污池、沼液池合理调节PH值,采用膜覆盖,减少臭气外溢,改善环境空气。   

 

(八)湖羊精准补饲技术

1、 技术概况

该技术主要是针对湖羊关键饲养阶段(哺乳羔羊、断奶羔羊以及母羊产前2 个月和产后哺乳期),在常规饲养(TMR)的基础上补饲颗粒料,颗粒料同时添加微量元素和维生素等多种营养元素,具有营养全面、利用率高、适口性好、便于运输和贮藏,避免挑食,减少饲料浪费等诸多优点,可显著提高羔羊日增重,缩短羔羊断奶时间和母羊繁殖周期,有利于更好的发挥湖羊生长潜力,从而增加湖羊养殖效益。

2、技术要点

(一)饲料配方设计

通过调查、分析,充分了解湖羊关键生产阶段营养需要特点和饲养现状,找出制约湖羊生产主要的营养性障碍因素,设计哺乳期羔羊、断奶羔羊及母羊怀孕后期和哺乳期颗粒补充料。通过原料筛选,同时添加微量元素、维生素、氨基酸和微生态制剂,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抗病力强的特性。哺乳羔羊颗粒料粗蛋白含量18%以上,消化能13.5 MJ/kg以上。断奶羔羊颗粒料粗蛋白含量14%以上,消化能12.5 MJ/kg以上,粗纤维≥8%。产前母羊颗粒料粗蛋白含量15%以上,消化能13 MJ/kg以上,产后母羊颗粒料粗蛋白含量14%以上,消化能14 MJ/ kg以上。

(二)饲料加工

将各种饲料原料和营养性添加剂经粉碎(哺乳羔羊颗粒料大宗原料二次制粒)和混合后,通过高温、压力和水分的结合作用而制成。水分控制在14%以内,压缩比为1:6,哺乳羔羊制粒直径为2.5mm,断奶羔羊和母羊制粒直径为5mm,采用防潮包装,便于运输和贮藏。

(三)饲喂措施

1. 哺乳羔羊配制专用补料设施,防母羊吃食,羔羊常规哺乳,7日龄开始训饲,给饲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保证料槽中24小时都有新鲜料。

2.多羔羊采用早期断奶技术以代乳料+哺乳羔羊颗粒料方式饲养。

哺乳羔羊饲喂优质青草和干草(切成 3 公分左右长短),自由清洁饮水。

3. 断奶羔羊补饲颗粒料必须保证青绿多汁饲料和粗饲料的充足供给,防止小公羊尿道结石。

4. 断奶羔羊和母羊以当地饲料资源制作TMR+颗粒补充料的饲养方式,重胎产前母羊分群饲喂,增加补饲颗粒料以免发生产前瘫痪。

 

(九)肉羊全混合日粮机械化配制饲喂技术

1.技术概况

随着肉羊良种化、专业化以及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全混合颗粒饲料(TMR)的配制以及科学饲喂技术成为养羊业的新趋势,它将TMR配制与机械化饲喂有机结合,具有省时、省力、易操作、成本低等优点,能大大提高肉羊饲养的经济效益。

2.技术要点

饲料配方设计:根据羊场实际情况,考虑所处生理阶段、年龄胎次、体况体型以及饲料资源等因素合理设计饲料配方。不同饲养阶段的肉羊根据营养需要,对饲料配方再进行适当调整。参考饲料配方如下:青贮玉米65.0%、玉米21.0%、次粉2.9%、麸皮3.0%、豆粕2.0%、菜籽饼4.5%、食盐0.3%、磷酸二氢钙1.0%、矿物质预混剂0.25%、复合多维0.05%。

合理选择TMR搅拌机:在TMR饲养技术中,能否对日粮进行彻底混合是非常关键的。因此,应根据羊场的建筑结构、羊群大小以及日粮种类等选择适宜的搅拌机。  

选择适宜的自动发料车:根据羊场的结构、喂料道的宽窄、圈舍高度和入口设置等选择发料车的容积以及型号。通常,4~8立方米容积的发料车可供500~3000只饲养规模的羊场使用,并且可单向发料,也可以左右双向发料。

保持适当的水分:TMR日粮的水分要求在45%~55%,当原料水分偏低时,需要额外加水;若过干,饲料颗粒易分离,造成肉羊挑食;若过湿,则易降低干物质采食量,并有可能导致日粮的消化率下降。

饲喂方法:每天饲喂3~4次,保证料槽中24小时都有新鲜料,要随时观察羊群的采食情况,以保证肉羊的日粮干物质采食量最大化,减少浪费。

 

(十)蛋鸭离地网养技术

1.技术概况

蛋鸭离地养殖,就是将蛋鸭养殖从自然水面转移到陆地,利用人工提供饮水或完全旱养进行养殖,并逐步建立污水处理系统,避免养殖粪污对外河水质污染的养殖方式。目前主要的蛋鸭离地养殖模式有笼养技术和网养技术,网养主要有全旱养和半旱养两种模式。

2.主要网养模式及技术要点

全旱养模式:全旱养网养模式适合于规模化养殖场。鸭舍安装配备塑胶网床、自动喂料、饮水、清粪和消毒系统、湿帘+风机降温系统,实施封闭式网床平养技术,在栏舍内放置障碍性蛋窝,蛋窝呈长方形,四周高15厘米,窝内铺设10厘米厚草料。该模式不污染水环境,既节约了运动场地,又清洁了饲养环境,减少疫病传播与扩散的机会,死亡率较传统养殖低。同时,能够降低饲料、人工成本,管理更方便、更省力。

半旱养模式:半旱养模式是适合中小养殖场。鸭场由栏舍、运动场、人工水池、牧草消纳地组成,其中栏舍、运动场均由网床组成。栏舍和运动场采取网上养殖。网孔2.5厘米,网架高度40厘米。栏舍高度2.8~3米。在栏舍内放置障碍性蛋窝,蛋窝呈长方形,四周高15厘米,窝内铺设10厘米厚草料,并保持整洁。游泳池呈四方形或者正方形,池壁由砖墙砌成,底部作水泥防漏处理,与运动场相接,池深40厘米,冬季3天换水1次,夏天1天换水1次,人工水池中,每1000只蛋鸭一天约5吨排放水量,排放浓度为COD 900毫克/升,氨氮60 毫克/升,池水均可直接通过牧草消纳地解决。通过该技术可节省人工70%、垫料98%、兽药90%。 

运动场、栏舍网下鸭粪要利用不同饲养批次间的间隔期予以清理。一般运动场2批清理1次鸭粪,舍内亦2批清理1次。鸭粪运送至肥料加工厂加工有机肥,或者堆肥发酵后直接供给蔬菜水果等种植用。要积极利用运动场雨污水、游泳池废弃水种植黑麦草等牧草,补充蛋鸭营养需要,兼具节约成本作用。亦可利用鸭场废水种植苗木。10000只存栏蛋鸭应当配有2000平方米的水田或池塘开展水产养殖或种植水生植物以消纳产生的污水。

 

(十一)中蜂活框饲养与授粉技术

1.中蜂活框饲养技术

(1)技术概况

中蜂活框饲养就是同饲养西方蜜蜂一样,采用标准蜂箱,将巢础固定在活动巢框内,再让蜜蜂造脾,巢脾能在箱内随意移动,可以多次取蜜和对蜂群随时进行检查和管理的饲养方法。与传统的土法饲养相比,在蜂群检查、饲养管理以及经济效益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2)技术要点

人工育王。选择采集能力强、抗病力强、抗逆性强和性情温顺、遗传性状相对稳定的育王群,育王群与母群同一血统。育王框上安放直径8mm、深11mm的人工台基,台与台距离9-10mm,每框移入24h内的幼虫15-20条,移虫后立刻提入育王区。次日,再提出育王框,取出台基内的幼虫,再从母群中移入18-24h的幼虫,培育成处女王。交尾箱放在蜂场外缘,摆成不同方向,巢门附近设置不同标记,交尾群要利用早晚处女王不外出飞行的时间进行检查,失王的交尾群要及时介绍王台,如蜜蜂外出采集正常,表明处女王交尾成功,并已开始产卵。

预防分蜂。一是用产卵力强的新蜂王更换强群里的老劣蜂王;二是在夏季炎热季节注意给蜂群遮荫、扩大巢门,改善蜂群的通风条件,必要时给蜂群喂水或在蜂箱周围洒水;三是在工蜂能够采到花蜜和花粉的情况下,及时加巢础框造脾,增加工蜂的工作量;四是在容易发生分蜂的时期,8~9天检查蜂群一次,割除封盖的雄蜂子,及时毁除自然王台。

防止咬脾。秋后可把不完整的蜜脾(下边缺一块的)放在蜂群的中间,完整的蜜脾放在两边,这样既可适应蜂群越冬,又能避免巢脾被咬毁。

清除巢虫。经常扫箱底,及时清除巢虫,消除危害。同时,在早春和晚秋尽量做到“蜂脾相称”,使蜂密集,以增强中蜂抵抗巢虫的能力。   

预防盗蜂。在蜜源缺乏的季节少开箱检查,也可以安装防盗巢门,中蜂场和意蜂场须相距2~3千米以上。  

2.中蜂授粉技术

(1)技术概况

中蜂较耐低温,出勤时间长,飞行敏捷,授粉频率高,对于大棚内作物的授粉十分有利。实践证明,利用蜜蜂授粉可使水稻增产5%,棉花增产12%,油菜增产18%,尤其是大棚果蔬作物产量成倍增长,并能提高农产品品质,同时,可大幅减少化学坐果激素的使用。

(2)技术要点

防潮湿。将蜂箱放在干燥处,以免温室内过大的湿气侵袭蜂群,蜂群必须始终保持良好的通风透气状态,以防高温闷热时对蜂群造成的危害;

补充无机盐。及时给蜂群补充足够的无机盐和所需的矿物质,以满足幼虫和幼蜂生长发育需要;

补充水分。须在蜂群的巢门口设置喂水器,保证蜜蜂所需要的水,以防止其去采凝结的水珠;

补充花粉。不仅幼虫生长发育需要花粉,即使幼蜂羽化后也需要大量食用花粉。一旦发现花粉缺少时,应及时给蜂群补充备用的花粉;

防止药害。在给大棚防治病虫害时,应根据所用的药物对蜂群采取措施,如药害不太大的,可在施药的当天清晨,将蜜蜂关闭,如毒性较强的,应暂时将蜂群撤离温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