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雁荡山西部山区的深山更深处,有一个悠闲的山乡街市,街头集聚着池氏、李氏等汉族人家,山间散居着一个古老淳朴的民族,这就是畲族。一条叫青溪的溪流从村中流过,流得悠悠缓缓,慢条斯理。青街,一个富有神秘色彩的村庄,这里的每一处宅院、每一条巷陌、每一座古桥都幽幽飘出许多浓浓乡俗味的传说和故事。
▲ 青街古屋
青街,作为平阳县西南边陲的山谷腹地,最先来迁垦荒的,当数周家了。始迁祖周欲纳于唐天宝年间(742~756),避安史乱,自陕西经江西乐平弋阳迁居横阳睦源,耕读传家,繁衍成族。南宋庆元二年(1196),周欲纳之九世孙周茂良携侄周励、周勉、周劼一门同科登进士,誉满朝野。宁宗皇帝闻之,特遣时任国子司业的叶适远赴青街考察,并留下了《睦山堂铭》。周茂良之七世孙周嗣德、周诚德兄弟,元时主政平阳州,体恤民情,崇祀乡贤,颇有政声。据《温州府志》《平阳县志》载,宋元两朝,睦源周氏一族登文武进士者33人,出仕为宦者40人,自成一大望族。迨至元亡明立,睦源周家为避祸,陆续外迁,徒留周宅基之村名,将乡人的记忆延伸到千年之前的峥嵘岁月。 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池台山、池璞山、池隐山、池怀山弟兄自山门坑东迁徙青街,择地山边、水尾、周宅基、垟心,肇基生息,历四百余年,英才辈出,派生青街一大名门。现存有完整的水尾、龙脚潭二座四合院式的池氏大屋,分别始建于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0)、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睦源村西,龙脚潭畔的池氏老厝,素以雕梁绣柱,精巧典雅著名,堪称清代民间木雕工艺美术馆。而今,偌大的宅院里,只能偶见三两位老者,有谁知,鼎盛时期这儿曾经居住过68户,278口池家人呐。 清顺治年间,李当稽、李员稽、李奉稽弟兄自福建南安迁居青街周岙集居,后李员稽之子李文周、李文正分迁青街石柱、太监地拓土开疆,厥后蕃衍荣盛,科第蝉联,成为青街又一大名门。现存完整的李氏大份、二份大屋、太监地李氏大屋,分别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嘉庆年间、道光十一年(1831),这三座四合院式的老厝,是江南山乡典型的明清民居。青街街市南端的大份大屋有高大的青石门台。内院有大厅、前厅和两厢,中有天井,楼房四周有四条子孙巷,楼上四周是走马楼,二楼正厅有一座华丽的艮厝,供奉李氏五世祖之夫人蓝氏的牌位,彰显了畲汉一家亲的民族情怀。
▲ 青街三月三歌会
世居青街的姓氏人口,主要由汉族的池姓、李姓和畲族构成,故青街素称畲族乡,这里有蓝、雷、钟三大姓氏,他们都是自广东潮州府凤凰山沿水路抵达福建罗源大坝头,为避倭乱,陆续迁居于此。明嘉靖年间,蓝种松迁居青街王神洞,钟百户迁居青街九岱;清顺治十一年(1651),雷明萼、雷明山兄弟迁居青街章山、九岱,成为各自支派的始迁祖。他们依山而建,临水而居,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形态,而九岱村、王神洞村便是纯粹的畲族村。 畲族是一个善歌的民族,唱山歌是畲民文化生活中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社交往来,以歌代言;生产劳作,以歌为乐;招待宾客,以歌言欢;男女相恋,以歌为媒;喜庆吉日,以歌作贺;丧葬祭祀,以歌当哭。农历三月三的对歌活动,是畲族传统歌会活动,无论是男女老幼,不管在田间山头,即兴编唱,纵情演绎,抒发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服饰是一个民族风情的标志,畲族妇女的服饰,颇富特色。上衣黑色大襟右衽、矮领,领口绣有红色花纹图案,衣襟绣有色彩艳丽的图案。下穿一条朴素的裙子,腰间围着一条彩色麻布的围兜,在劳动时仍裹在腰间。男子则不巾帽,椎髻跣足,喜欢穿斜襟短衫、布条衣和圆缀打结。已婚畲族妇女头上佩戴凤冠,以示怀祖之意。有些妇女还在凤冠两侧各饰二条蓝色串珠分垂于两肩,前缨后尾,煞是美观。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农耕民族,畲族历来没有裹足的陋习,妇女不用承受裹足之苦,这恐怕是为了便于劳作吧。
▲ 青街睦源桥
青街像南方普普通通的边寨山乡一样,青青的瓦,春天生满了绿苔,夏天晒得如页岩般发亮。但是,青街却还有与其他山乡不一样的地方。一条始建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的老街,横贯村中,这条长不过百丈的街肆,呈弧线状,建筑物多有明清遗风,一二层楼房出挑,出檐深远,两旁层檐相距米许,抬头望天,蓝天一线,老街愈显深沉。悠然踏响脚下的青石板,心便凝重起来。两排低矮的小楼夹着三步宽的狭小空间,从我的两肩之侧擦掠而过,那坐在昏暗的层檐下做女红的,眼里溢出的尽是秦砖汉瓦的古朴。古街东头有一座始建于宋,重建于清道光十一年(1831)的古廊桥——睦源桥,桥孔为拱券形,桥面建廊屋五间,明间壁上供佛龛,中为通道,两边美人靠,顶部彩绘山水图画,颇具畲乡风格。
▲ 青街老街一隅
午后,必有闲暇老人聚此,像有一种默契,三五成伙散坐着,静看溪水东去,漫听浣纱女子的笑语喧哗。桥的边上有一棵老樟树,树身扭扭曲曲,苍迈龙钟好像一个驼背的老人。树干上满是突起的节,像老人的手和脸,顶上却挑出一些细枝,算是鹤发。而她的臂膀间又钻出一株梅花,甚是缥缈,又不失婀娜。那一簇亭亭玉立的粉白相间的花瓣,彩云似的点缀在苍绿的枝头。
▲ 畲女与翠竹
青街,昔日曾有“一天两潮水,一年四季笋”之俚语。它栽种竹子的历史源远流长,“青街竹”之说,一直蜚声东瓯。睦山之下,“有兰婉婉,有竹雅雅”,这是八百年前永嘉名流、水心先生眼中的青街竹。 一入畲乡,便渐生出一股酽酽的醉意。这倒不是喝了畲民们的雄黄酒,而是那些在山风撕扯和抽打中,倔强地挺立着的青青翠竹。在青街,周遭连绵的崇山峻岭之上,生长着两万余亩竹子,山形起伏,随风摇动苍穹。 远望十里竹海,莽莽苍苍。云雾弥漫时,愈显迷离而幽远;云雾散去,则有千万条霞光穿过竹林,形成万千光晕,懒散地幽幽地在林间流溢,无论阴晴圆缺,总不失诗情画意。 初春时节,水是白的,弯弯曲曲的梯田是绿的,菜花是金黄的,竹林是深翠的,从高处望去,简直就是一幅绝好的水粉画。夏日,林外烈日炎炎,而竹林里荫翳蔽日,光线影影绰绰地泻下,就像一片悄语,很缠绵,很温柔。那婉转的鸟鸣,翩翩的彩蝶,亮丽的流萤,农家袅袅的炊烟,还有那鲜嫩的野花在草丛间摇曳,透明的蘑菇撑起无数把小伞……置身其间,你不难感受到,这竹林就是一张巨大的竖琴,处处跳荡着生命交响乐的旋律。秋至冬来,山是静的,百草万木褪去了往日的艳丽,在凄紧的霜风中,那秀竹依然亭亭,仪容矜严,宛如娟娟的静女,装饰着畬乡山民关于春天的色调。 青街,在山歌竹影里沉醉的青街,原野芳菲,生命飞扬,大自然天生的俊秀气韵在这里四处飘逸。在畲乡,在那片被纤纤修竹擦拭过的云天下,你随意走一走,听听那畲山情歌,听听那小桥流水声,听听那竹子拔节声,在这样恬美的氛围里,有些尘世的烦恼尽可暂且抛下,而与风光共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