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平阳  > 红色地标

晓坑岭战斗遗址—— 一次以少胜多的战斗在这里打响



“晓坑岭是平阳县西部的三大峻岭之一,岭长5公里,岭的背面是陡崖峭壁,前面是个大深坑,是个打伏击的好地方……”记者打开晓坑岭战斗形势示意图,随着晓坑岭战斗指挥部成员华业都后人华稳健的介绍,仿佛能看到浙南游击队第十区队的战士们流之以热血、失之以生命,与这块土地生死相依的场景。

1948年9月中旬,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部部署15个营兵力,对浙南游击根据地进行大规模“清剿”;10月,浙保二团一营400多人进驻山门乡亭后村,在村中修筑碉堡、战壕,并占据了山门街制高点牛粪尖。

11月下旬,浙南游击队第十区队从平阳、泰顺边境秘密回到山门晓坑,获悉敌浙保四团二营欲经过晓坑岭。当时,游击队只有40多人、几十支旧式步枪,而敌人有300多人,拥有重机枪2挺、轻机枪15挺、长短枪160多支,还有不少的枪榴弹筒。区队长颜庆富和教导员黄加斌根据敌情、地形,决定分4组设伏。颜庆富亲率伏击组埋伏在加剪隔,负责将敌军压下岭去;短枪班埋伏在半岭亭,负责截击敌军主力,打乱其指挥系统;另有1个组埋伏在陶翁山顶,防止敌军冲上制高点实施反击;阻击组则埋伏在黄施岙前面山上,拦截敌军去路。此外,区队还组织当地晓阳民兵在山顶垒石助战。

11月28日上午8时,敌二营队伍爬到了晓坑岭头。敌营长见下岭方向无异常,就不留后卫,带队伍直向岭下走来。其2个步兵连首先下岭。半小时后,营部和机炮连随后下岭,进入第十区队设在半山弯的伏击圈,当即受到埋伏在加剪隔的伏击组痛击。

第十区队伏击成功后,迅速往山顶阵地退去。此时,浙保二团一营前卫部队2个步兵连向道翁山发起冲锋。民兵在山顶砍断麻绳,大小石块铺天盖向山下砸去。敌军吓得丢下武器满山乱窜。待其组织第二次反扑时,第十区队用缴获的机枪掩护民兵撤离山顶。敌步兵连占领道翁山后,凭借猛烈火力向加剪隔、半山弯射击,但我军已撤上晓坑岭头。傍晚,浙保二团一营惧怕夜战,结束了战斗。

据了解,这次战斗伤敌60多人,俘虏130多人(其中排以上军官7人),缴获轻机枪3挺、步枪60多支、短枪8支、子弹12000多发……晓坑岭战斗受到了浙南特委的通令嘉奖。国民党浙江保安司令部精心策划的重兵“清剿”,至此也以彻底失败告终。

看着纪念馆内的一件件文物,可以想象当年革命烈火燃遍晓坑岭的情形,也能感受到中国人民不畏强敌、前赴后继、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张张照片,把人们的思绪带回到那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年代;一件件实物,展现的是革命先辈们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一面面展板,生动再现了晓坑岭战役的经过。

在浙南游击纵队晓坑岭战斗纪念馆内,还保留着当时缴获的一挺隐藏轻机枪,旁边两把刺刀与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党中央的战斗指示是避强敌、保存实力。几个人加上几条枪,子弹可比‘宝贝’贵,于是刺刀成了战场上拼搏的利器。靠着这些‘土兵器’,战士们撑着打了胜仗。”华稳健感叹道。

如今的晓坑岭一带,丝毫不见当年硝烟弥漫的踪迹。拾级而上,浙南游击纵队晓坑岭战斗纪念碑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周围的光伏发电设备映衬出晓坑村的美好。“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烈士流血牺牲换来的,下一代不应该忘记这段历史。”当我们谈到晓坑岭战斗的意义时,时任晓坑中心小学校长季绍良如是说。空暇时,他会带学生们瞻仰晓坑岭战斗纪念碑,为他们讲述背后的动人事迹。百年风雨,沧桑巨变。我们缅怀每一位慷慨奋战的英烈,更要让红色精神传承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