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关于开展未来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温委办发〔2021〕11号)要求,平阳县始终坚持以数字化改革贯穿未来乡村建设的始终,通过上半年在昆阳镇湖屿村试点,先行先试建设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围绕乡村治理、农业生产、便民服务等领域堵点痛点,数字赋能“邻里、教育、健康、文化、低碳、生产、建筑、交通、智慧、治理”十大多跨场景,打造运行规范、决策科学、提质增效、全民受益的未来乡村样板,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湖屿标准,以整体智治助力共同富裕。
二、改革思路 “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场景总体遵循V字模型,将业务协同模型和数据共享模型的方法贯穿到数字乡村建设的全过程。 具体改革思路:以“农业农村农民12个问题需求”为改革切入点,通过颗粒化任务拆解、高效化需求响应、集约化资源供给、迭代式研发集成、全闭环运维运营,撬动乡村全领域业务梳理、流程再造、制度重塑。 数字化建设原则:一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应用场景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满足群众对高层次、多样化、均等化公共服务需求,为基层村民群众提供“用得上、用得起、用得好”的信息服务。二是坚持标准引领。以标准化促进数据深度融合,系统互联互通,制定村-镇-县多业务协同的“工作标准”,制定乡村数据归集与共享的“数据标准”,制定乡村应用场景可推广可复制的“组件标准”。三是坚持统筹规划。平阳县坚持县乡村社一体,优化各方资源配置,在部门、企业、社会分工基础上,推动“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场景集约建设、共建共享、共创共优。 三、综合集成——“1+10+N” 构建“1+10+N”架构体系,结合物联网、5G、大数据等技术,充分挖掘乡村数据资源、整合原有信息系统,推动跨部门协同、多层级共建、跨地域共享、政企间合作,基于浙里办、浙政钉两端,建设面向社会公众的服务端与面向决策者的治理端。 (一)打造“1”个乡村数据仓 依托县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建立乡村数据分仓与乡村驾驶舱,构建乡村“平台+大脑”。 一是充分挖掘、归集、整合乡村特色数据资源。打通乡村物联感知设备,梳理乡村农业生产、村社运行、组织架构、资源资产、民情社情、农业生产、文化旅游等个性化数据,通过建立标准化数据目录、数据归集、数据治理、数据共享、数据安全体系,建设村社数据仓。二是充分调用、回流、集成已建系统中涉及乡村数据。打通基层治理四平台、“浙里好玩”、数字三农协同平台、瓯E办、雪亮工程、三资监管平台、村社通、县智慧党建、县智慧殡葬等平台,调用组织、民政、公安、卫健、测绘、农业、文旅等部门中乡村数据,实现县乡村社数据互联互通、集约共享。三是构建乡村数字驾驶舱。对数据和信息进行智能分析、研判评价,形成乡村数字效能指标体系。 (二)构建“10”大应用模块,“N”个特色应用场景 围绕未来乡村十大场景,打造“10+N”数字乡村应用场景,有力支撑全生命周期公共服务跨部门协同,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文有所化、体有所健、游有所乐、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弱有所扶、行有所畅、事有所便,建设场景化、人本化、绿色化、智能化的未来乡村。
3.未来低碳——拓展美丽温州云管家系统应用,打造“无废村庄”低碳生活模式,引领降本增效、集约环保的综合能源解决方案。 4.未来生产——建立农田流转信息平台、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平台、特色农业应用等,打通浙里帮农促富、数字三农等应用,数字赋能一二三产创业就业服务支撑平台,助力农业高质量生产、农民共享互联网红利,夯实共同富裕产业基础。 5.未来邻里——建设邻里帮、家资讯、百姓码等应用,打通礼堂家、志愿浙江等其他部门应用,提供多维度的新老村民交互空间,打造人文感、生活感、归属感的乡村“邻里圈”。 6.未来教育——建设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云平台,打通入学掌上通、E学堂等应用,构建“互联网+”普惠教育体系,实现乡村情景式教育场景。 7.未来健康——建设老年关怀服务专区,打通卫健部门健康大脑+智慧医疗、民政部门居家养老暖心服务、浙里长寿等相关应用,构建完善驻村康养保健服务体系,实现“智能化”、“无感知”、“零距离”的医疗养老场景。 8.未来文旅——挖掘本地特色人文资源,建设云游未来乡村应用,提供乡土文化沉浸式体验服务,实现旅游数据、资源、品牌的集中化服务,打造多位一体、精准触达、创新感知的乡村休闲旅游综合服务应用。 9.未来建筑——打通住建部门农房建设一网通办应用系统,建设区域内农房信息综合平台,推动农村住房新建、大修等高频办事事项“好办、易办”,打造具有乡土味、瓯派韵、国际范的瓯派民居未来乡村绿色智慧建筑。 10.未来交通——建设智能泊车系统和乡村特色文旅路线导航系统,打造智能便捷的交通网络,构建未来乡村“15分钟交通圈”。 四、试点成效 结合湖屿村试点特点,重点聚焦智慧、治理、生产、低碳四个场景,初步建成“云上慢村·数字湖屿”。2021年7月份,湖屿村成功召开2021年温州市“整体智治助力共同富裕”现场会。4-10月,累计接待省市县各级领导50余批次,应用得到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通过数字赋能,村庄获2020-2021浙江省民主法治村、温州市党建示范村、温州市文明示范村等荣誉称号。数字湖屿建设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网、浙江电视台、温州日报等媒体报道。 (一)建设未来治理场景。 一是建成可视化、可研判的“湖屿智治一张图”。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获取调用雪亮工程、省域空间治理平台、智慧村社、应急监控、疫苗接种等13个涉村平台数据,涉及数据字段182个。其中,不少数据为全市首个打通接入。在此基础上,建成涵盖村情、民情、社情、资源、资产等要素的“乡村一张图”,实现村域精细化管理、精准化决策、智慧化分析。目前,“一张图”已累计集成12个公安雪亮监控、5个避灾点监控,建设6个交通卡口监控、1个高空鹰眼监控,调用气象预警数据、逐小时天气数据60余次,调用疫苗接种情况、健康码数据50余次,为村干部防台防汛、疫情防控提供了数据决策依据。二是建设一户一码、一码多用的“百姓码”。为全村每户定制专属二维码,通过分级赋权,统一应用入口,满足乡村对户工作中展示、服务、治理三方面通用需求,实现村域人口精密智治。目前,已为全村823户常住人口定制“百姓码”。 三是建立全流程、可监督的“项目码”。重塑村级工程管理业务流程,对项目规划、计划、实施、完成、验收等全生命周期进行管理和公开,实现村级小微权力全民监督,村干部阳光履职、科学决策。目前已为10项村级工程设立“工程码”,每月更新工程进展情况,村民共计参与评论24次,点赞113次。 (二)建设未来智慧场景。 聚焦乡村数字鸿沟与服务不均等问题,为村民提供无感知、有温度的智慧服务,让数字福利惠及全村村民。通过对接温州消防秒响应平台、电网系统,在老弱孤寡等重点人群家中安装智能烟感、智能电表、一键对讲机、智能水表、智能插座等数字化设备,实时无感保障村民安全。打通全村物联网感知终端,完善以物联感知为基础的实时分析、智能研判、风险预警机制。目前,全村已安装烟感设备45套,数据打通温州消防秒响应平台,累计接收烟感告警48次,实现100%排查处置与火情风险实时同步。安装智能插排11套、智能水表10套、红色对讲机10套、智能广播8套,共计接收33次告警、发送8次全村通告广播。 (三)建设未来生产场景。 一是建立农田流转平台。围绕农田有效利用率、农田供需关系不透明不对称等问题,数字赋能农田流转,实现全流程再造。打通“浙样施”、农用地所有权信息登记等平台,获取农田基本信息、红线信息、肥力墒情信息、户主信息、生产信息、政策信息等数据,搭建首个面向市场的农田流转信息平台,形成“意向采集、地块选择、村集体协商、在线签约”闭环,实现闲置农田市场化有序有效流转。目前,已为全村1907亩农田建立可视化、数字化地图,获取全村69块测土片区、8项土壤指标数据。二是建设稻虾码。基于湖屿千亩稻虾共生基地,消费者可扫描二维码,实时查看龙虾生长情况,并可直接在线购买或预约龙虾垂钓。 (四)建设未来低碳场景。 与平阳电网公司以“企村共建、协同发展”模式开展合作。目前已完成2套智能充电桩、3套鱼光互补光伏基站的设施建设,建立村域供电、产业发展用电、个体用电等12项指标,以电力指标研判村域发展,引领未来乡村低碳建设。 五、改革突破 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的成效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重塑乡村治理模式。以数字赋能撬动未来乡村建设全方位、全过程、全领域变革,提升乡村产业、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数字化水平,打造运行规范、提质增效、决策科学、全民参与的整体智治乡村。 (二)打破村社信息孤岛。县-镇-乡村三级平台按照“一体化架构、差异化定位、多层级赋能、协同高效共享”原则,通过数字资源供给侧改革,打破村社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共享。 (三)建立标准化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未来乡村指标体系、工作体系、政策体系、评价体系,为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模式推广制定可复制的“工作标准”“数据标准”“组件标准”。 附件:1.“1+10+N”架构体系 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治理端展示 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服务端展示 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功能清单 附件:1.“1+10+N”架构体系 附件2: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治理端展示 附件3: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服务端展示 附件4:未来乡村整体智治应用功能清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