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8021/2021-112503 主题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县民政局
生成日期 2021-12-20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1年平阳县民政局半年度小结及计划

今年以来,我县以贯彻落实“省民政30条”“市民政26条”意见为主线,坚持创新制胜,在继续深化2020年度全国低收入人群经济状况研究试点、省民政数字化转型试点(码上救)、省婚俗改革试点等试点的基础上,新增省级试点3个,分别为“幸福码”专属服务应用场景试点、康养联合体场景试点和集中补领婚姻登记证试点,呈现我县民政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重点工作情况

(一)聚焦老人需求,推进服务提升

一是推动“1+8”康养体系建设。我县于全省率先台了《县委办公室 县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康养体系建设打造幸福颐养标杆区的实施意见》(平委发〔2021〕31号 ),并配套康养示范乡镇建设、康养联合体建设工作、城乡社区嵌入式微型养护院建设、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健全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制度、落实养老服务数字化支付制度、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实施办法、老年健康促进行动等8个文件,着力打造康养服务体系“个十百千万”工程(即通过三年时间,建设3个康养示范乡镇、培育10个康养联合体<20个社区嵌入式养护院>、提升100家居家养老照料中心、落实1000户适老化改造家庭、培训10000名家庭护理员),提升康养服务水平。省民政厅王剑侯厅长对该《意见》给予高度评价,称其契合当前康养体系发展趋势,并将我县纳入省级康养联合体场景试点,目前我县已完成试点前期方案设计。此外,5月21日省民政厅对我县困难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给予通报表彰。二是高质量推进民生实事工程。截止当前,14家乡镇养老服务中心已投入运营(山门镇养老服务中心因消防问题还没正式运营、南麂镇养老服务中心未落实第三方服务单位),完成5个示范型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改造提升工作,2家康养联合体试点已按照试点方案为服务对象提供出院后护理、稳定期康复等服务,完成适老化改造105户,完成老年人家庭加装智能安全监测设备40户。三是创新建设社区嵌入式微型养护院。我局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社区嵌入式微型养护院建设的意见》(平民〔2021〕63号)文件,利用撤并的敬老院、闲置村社办公楼、学校、卫生院等场所,建设就近就便、小型多样、功能配套的嵌入式微型养院院。目前,开工建设3家,预计年底前建成投用。启动可行性调研5家,争取2022年建成投用。四是打造“养老机构电子地图”。老年人及其家属通过“温州市民卡”APP“养老服务模块”,即可查询平阳县内养老机构地理位置、床位预约、VR实景游览、服务项目及收费情况,实现机构床位一卡通。特别是,我局在平台上嵌入了19家公办养老机构VR视图,通过VR展示、宣传养老机构形象,促进供需对接,有效提升机构入住率。同时,积极推进养老机构“一件事”线上办。在去年率先实现线下办的基础上,积极对接省民政厅开展线上办业务,目前线上办平台由省民政厅统一开发,已进入验证阶段。五是大力推进康养项目建设。1.鳌江镇康养城项目:该项目为医、康、养省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内容包括:康复治疗中心、精准医疗中心不、健康管理中心、养老服务中心、康养示范区,目前已签订合作协议,正在做招拍挂前期工作;2.老一医院区康养项目:围绕老年人康复养老需求,改造提升老平阳第一人民医院(共计16500平方米),为失能失智和失能高风险老年人提供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目前已完成大楼结构安全性鉴定,预计7月份将完成可行性研究报告、方案涉及的编制审查和批复;3.县社会养老福利服务中心:设计床位400张,项目总用地面积8795.37平方米,总概算费用为9467.36万元,预计于年内完成主体工程建设。同时,昆阳镇中心养老院和温州太一人和园正在建设和装修中,将分别于明年和今年底投用。

(二)聚焦困难群体,兜牢民生保障

一是民政部“低收入人群经济状况研究”试点成效明显。我县在全国率先建立低收入人群防返贫监测数据库,通过设置数据采集规则、调用数据比对的方式,形成分层分级、上下联动、部门协同、定期更新的低收入人群防返贫监测信息平台。目前,数据库共收集了低保、低保边缘、特困人员以及因病致贫、因残致等 13 类对象 53317 人信息,占我县常住人口6.6%。4月15日,民政部调研组来平阳调研,对我县“低收入人群经济状况研究”试点工作给予高度评价。5月27日,我县应民政部低收入家庭认定指导中心邀请,参加全国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业务骨干培训班,并就“低收入人口数据库建设实践”做专题授课(市、县级作专题授课两人)。1月15日,姚高员市长就平阳“码上救”帮扶救助新模式作了肯定批示。二是全省“幸福码”专属服务应用场景试点有序推进。我县在省民政厅困难群众救助“一件事”应用场景建设基础上,全面推进“幸福码”延伸服务试点工作。通过救助申请“码上联办”、入户调查“码上填报”、幸福清单“码上送达”、定期探访“码上关爱”、期探访“码上关爱”,实现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发布、筛选、认领以及服务输出和评价反馈,该系统已基本开发完成,在乡镇试用。三是实施红色志愿“探访关爱”项目。我局联合县委组织部出台了《关于动员广大基层党组织开展探访关爱困难群众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通过党员及志愿者结对帮扶,开展定期上门走访和风险隐患排摸,帮助解决急需困难或转介救助服务,并将探访帮扶情况录入“省大救助信息系统”。目前,困难群众探访关爱网络基本建立,全县近1000个基层党组织参与结对帮扶。《浙江民政信息》刊登推介该项工作。四是率先开展“暖巢更新”普及行动。引进省级社会组织实施暖巢更新“焕新乐园”项目,计划投入共500 万元,为全县500户有需要的低保家庭适龄儿童提供居家环境改造和成长陪伴。该项目实施后,我县将在全省率先实现“暖巢更新”县域全覆盖。

(三)聚焦社会治理,提升治理能力

一是写好村社换届“后半篇文章”工作。通过落实“十个一”举措(落实一次任前学习、优化一个村庄发展规划、干好一件开门实事等)、村社结对帮扶、新老村社干部“师徒结对”、引入PDCA循环管理模式、以智慧村社通助力“两约”制定、落实离任村干部关爱“四条路径”、开展村社减负等方式提升基层组织战斗力,今年以来共解决300余名优秀离任村社干部出路,完成112名城乡专职社区工作者选聘工作,确定村级民生实事项目1986件,打造市、县新时代村组织运行观察点4个、24个,摘除不规范外挂牌、标志牌、制度等1100余个。同时,通过组织纽带引导共建单位、部门专家、乡贤、社会组织等共同参与,构建多元化社区治理格局,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二是推动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开展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行动,5月中旬县委书记章寿禹就打击整治非法社会组织专项工作作了专门批示,由民政牵头22个单位组建打非工作专班,明确工作职责,定期召开专班会商会,形成齐抓共管、共同推进的打击合力。自行动以来,全县共开展重点领域专项整治10余次,检查各类机构和组织600余家,劝散2家非法社会组织,引导登记1家社会组织。同时,深入推进两新组织“双覆盖”集中攻坚行动,并于4月份全面完成41家社会组织联合支部组建(9个)和党员迁移(41名)。三是全面推行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化建设。以列入省“公益创投+购买服务平台”平台试点为契机,在全省率先推行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化建设,依照线上申报流程制定公益创投方案,在项目需求、项目申报、项目评选、项目监督等方面全面实行线上操作,积极推进公益创投和政府购买服务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县已启动2021年度公益创投活动,正在向社会各界征集公益创投项目需求。四是推进“校地”合作社会治理新模式。为加快社会治理创新,创建全国社会治理百强县或浙江省社会治理十佳县,平阳县政府与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浙江大学社会治理研究院合作,在平阳县设立社会治理实践基地,为我县县域社会治理顶层设计、整体规划等提供政策咨询及理论支撑;协助开发“城市大脑+未来社区+数字乡村”核心业务场景,并指导我县制修订“社会救助数字化应用场景”地方标准;为我县相关社会组织、社会工作者、村干部和村民代表提供赋能培训等内容。

(四)聚焦移民帮扶,推进融合发展

一是强化移民项目管理模式。今年以来共安排项目62个,涉及资金1152.61万元。目前已开工62个(生产性项目达32个),已完工32个,计划补助资金596.5万元。同时,委托平阳正益会计师事务所对2019移民后扶专项资金开展审计,目前全部问题已整改到位。二是构建移民和谐稳定局面。深入开展“入千村、访万户、问需求、建档案、办实事”工作,完善全县40个移民村(点)的移民协理员和信息员制度,共排查出5个热点难点问题。截止5月底,未发生移民信访事件。三是高质量完成各项重点工作。完成移民人口复核工作和平台信息更新,今年全县共核减112人,后扶人口为11853人。同时,完成温州市水库移民工作专家库成员推荐报送、移民管理机构设立移民专户清理、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典型案例推送等工作。

(五)聚焦殡葬改革,提升惠民实效

一是出台绿色殡葬惠民政策。在4项殡葬基本服务免费的基础上,推行丧葬活动流程6个环节(遗体接送、守灵、告别、火化、骨灰安放、祭扫等)的20项基本服务全流程免费。会同县财政部门研究出台政策,加大对公益性节地生态葬法示范墓园的建设补助力度(每建成并投入使用1座占地面积达1亩以上3亩以下的,县级财政给予补助50万元;每建成并投入使用1座占地面积达3亩以上的,县级给予资金补助100万元;资金主要来源为温州孝忠文化园捐赠的1000万殡葬公益资金)。二是推行节地生态绿色行动。完成对8个生态节地墓区的项目审批工作,按照公益性公墓“公投公建”的原则,实行政府规划、政府投入、政府定价,采取收取基本价或者免费提供给群众,让群众真正得实惠。积极引导群众实行绿色生态葬法,今年以来共引导海葬、景观葬、壁葬等不保留骨灰节地生态安葬共47例,并规划在温州永宁人文公园建设1处海葬纪念广场,为参与海葬的家属免费提供祭奠场所。三是实施殡葬数字化改革项目。出台了《关于开展殡葬数字化改革的通知》(平殡改办〔2021〕15号),通过打造集殡葬管理服务和生命文化传承于一体的殡葬管理服务信息平台,实现殡葬服务机构名录、服务项目、收费标准、服务内容等网上公开,为群众在线获得信息提供支持。同时,深化“互联网监管+殡葬”。推动殡葬“三张图”(公墓现状图、公墓规划图、墓穴样式图)数据化电子化,实现可视技术、对比系统相互融会贯通,推动民政殡葬数据和其他执法部门数据交互共享,为殡葬领域联合执法提供数据支持。

(六)聚焦移风易俗,深化婚俗改革

一是加强婚俗改革阵地建设。按照国家5A级场地标准要求,启动县婚姻登记中心改建提升工程,建成后将集办证颁证和本土婚姻家庭文化元素特色于一体。此外,全县已建成2个婚俗文化示范基地、3个婚礼示范基地、3个家风家教示范点及2个婚姻辅导服务站。二是深入开展婚姻家庭服务。依托平阳县婚姻家庭一站式服务平台,建立结婚登记特邀颁证师制度。全省率先成立婚姻家庭讲师团,选聘专家讲师60余人,通过“讲党史、树家风”百场家庭教育下基层、婚姻辅导云平台等载体,开展“线上+线下”婚姻家庭辅导。三是倡导简约适度的婚俗礼仪。5月28日,我县承办了“献礼百年庆华诞、红都儿女扬新风”暨温州市大型户外中式集体婚礼活动。活动吸引了全市近100对新人参加,并为20个家庭颁发“好家风、好家教”家庭荣誉证书,向社会传递婚姻家庭正能量。今年1月,《浙江民政信息》刊发了我县婚俗改革典型经验。同时,我县还被列入省集中开展补领婚姻登记证试点,目前已完成前期调研和试点方案,并于6月23日在鳌江镇雁门社区开展婚姻登记证补领补办工作。

(七)聚焦民生服务,提升民生福祉

一是规范开展婚姻登记工作。今年以来共办理结婚登记1793对、离婚登记408对、补领婚姻登记证425例、结婚生育户口一件事联办625例。二是有序推进地名文化建设工作。有序推进地名规范化审批,全面完成“平瑞线”“平苍线”联检、“平文线”互访工作及界桩维护、村落地名文化全景展示平台制作、“红色地名 礼赞百年”照片征集拍摄等工作。三是加强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通过对长期滞留人员集中开展落户安置、开展街面巡查综合治理行动、“大爱寻亲,温暖回家”及“夏季送清凉”等专项行动,共救助87人次、护送返乡5人、公安及家属接领6人、救助危重和精神病人2人次。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公益性公墓公益属性不突出

5月7日,《今日聚焦》报道我县昆阳镇石塘村公益性公墓未经政府定价违规销售。针对这一问题,我局与昆阳镇及时进行了研究,由昆阳镇石塘村与目前实际经营者签订协议,收回服务管理权。组织第三方机构对公墓的建设成本进行核算和审价,完成后将报物价部门定价并向社会公开。同时,我县出台《关于进一步完善绿色惠民殡葬的实施意见》,免除居民基本殡葬服务项目费用(在四项殡葬基本服务4项免费的基础上,在丧葬活动流程6个环节上推行殡葬基本服务全流程20项免费);扩大惠民殡葬内容,对实行生态葬法的家属给予资金补助,推介免费节地生态墓地(推介第一批生态节地葬墓穴3300穴,免费赠送给全县有需求的群众);重点扶持公益性节地生态安葬设施建设(每建成并投入使用1座占地面积达1亩以上3亩以下的,县级财政给予补助50万元;每建成并投入使用1座占地面积达3亩以上的,县级给予资金补助100万元)。

(二)僵尸社会组织清理难

近年来,我县持续僵尸社会组织清理,但僵尸社会组织存量仍较大,主要原因为不配合年检、手续不齐问题无法注销等。建议我市先行先试,探索“僵尸”组织及清算处置办法,为长期无法开展活动,难以履行法定注销程序,在确保不发生债务纠纷和社会风险的前提下,采取特定程序予以解决,为创新社会治理提供改革经验。

(三)殡仪馆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一方面,殡仪车辆管理难。当前我县殡仪服务社会运营车辆存在收费定价难、收受香烟等问题,县民政局虽已主动联合交通、发改等部门开展整改,但始终得不到全面解决。另一方面,运行经费紧张。我县殡仪馆运行经费一直采取财政补助和经营性收入相结合的方式解决,由于受疫情影响,殡仪馆收入大幅度降低。另外,开展殡葬惠民政策,增加免费服务项目,也给殡仪馆运行经费带来了压力。目前,我局正积极争取县财政追加运行经费。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我县将在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各项民生实事、康养体系建设、水库移民融合发展、构建“五社”联动基层治理格局、殡葬惠民专项治理等重点工作的基础上,推进各项试点工作出亮点、出成效:

(一)深化社会救助数字化改革三项应用场景

一是“一件事”线上惠民联办应用场景。依托省大救助信息系统,通过政务服务2.0中台,链接14个联办事项的业务系统,统一线上申请端,对经民政困难认定后的救助事项实现“一件事”转办,推动分散型救助向联合型救助转变,实现社会救助政务服务“一体化”。二是“幸福码”专属服务应用场景。整合“幸福清单”查看、入户调查、探访关爱、社会救助申请、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等应用至“幸福码”。各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全面应用“幸福码”,实现探访关爱率100%,“幸福清单”送达率100%。实施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实现困难群众服务需求发布、筛选、认领以及服务输出和评价反馈,实现“幸福码”应用全区域覆盖。三是“助联体”线上线下一体建设应用场景。立足未来社区和数字乡村,推进“助联体”建设迭代升级,以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实体化运作的方式,确定场地、机构、人员,为困难群众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助力实现社会治理智慧化。同时,大力实施低收入人群幸福提升工程。

(二)制定《低收入人群共同富裕评估标准》

为加快推进低收入人群共同富裕,我县起草了《低收入人群共同富裕评估标准》。5月19日,在省民政厅召开低收入人群共同富裕评估标准座谈会,就我县起草的低收入人群共同富裕评估标准进行讨论。省民政厅副厅长方仁表、社会救助处处长曹渊、中国人民大学杨立雄教授、浙江大学苗青及省民政厅相关人员参加座谈。座谈会上,初步形成“三宜四基本”的低收入人群共同富裕评估标准,即“宜居、宜学、宜业,老弱病残四类对象有基本保障标准”。同时,建立多维度贫困评估指标体系。拓展“码上救”平台救助热力图分析汇总功能,对照经济、健康、教育、居住、就业、社会参与等六个维度,建立低收入家庭困难测量指标体系和家庭困难指数,评估低收入家庭贫困境况和救助需求。充分运用家境调查和大救助信息系统核对功能,推动线上线下贫困程度识别工作有机融合,精准识别贫困人口,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人员纳入社会救助范围。

(三)开展集中补领婚姻登记证试点工作

一是集中开展补领婚姻登记证工作。对婚姻集中登记以前,原先在省内乡镇(街道)办理婚姻登记的当事人,符合条件的,集中开展补发婚姻登记证工作。二是集中开展补办结婚登记。对1950年4月30日第一部《婚姻法》颁布实施以来,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未办理结婚登记,至今均未与第三人结婚或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符合条件的积极动员其补办结婚登记,切实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三是开展婚姻登记历史档案的抢救性保护工作。会同档案部门和乡镇全面排摸婚姻集中登记以前仍保存在乡镇的婚姻登记档案,进行抢救性保护收集和数字化采集,不断完善婚姻登记信息数据库。

(四)推进康养联合体场景试点建设

围绕老年人康复养老需求,通过建立养老服务数字化支付一卡通结算制(服务后按实际情况结算)、构建基于老年人能力评估和体适能评估的康养服务对象精准识别机制、制定康养联合体“五有”标准数字化评价体系等方式,整合各类资源和社会力量,利用信息技术,畅通人、财、物支持渠道,为失能失智和失能高风险老年人提供高质量、全方位的康复护理、康复训练和生活照护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