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门户网站  > 部门动态

精准帮扶托起稳稳的幸福


“政府不仅帮助我们改善了生活,还帮我们缓解了夫妻关系,为我们这个家点燃了希望。”县助联体社工在跟进手术进度时,受助者钱先生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钱先生确诊患脑垂体瘤多年,手术后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妻子外出打工,一家人7口住在没有卫生间的毛坯房里,艰难维持生计。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今年1月,县“真爱到家”助联体通过“码上救”应用平台了解情况后,立即组建成公益帮扶团队上门,从居住环境改善、心理疏导、家庭关系辅导、社会支持网络构建梳理等方面提供服务,帮助钱先生一家走出困境。

主动帮扶,做实“兜底保障”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如今,像钱某访这样的困难群体,无须主动争取帮扶力量,通过云端大数据即可获得政府救助。近年来,我县始终把低收入群体“兜底保障”作为夯实共同富裕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成立了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集成改革工作专班,以“低收入人群经济状况研究”试点为契机,借助数字化改革成果,打造低收入群体“码上救”应用平台,实现社会救助领域数字化体系。平台通过归集困难群体“码上发现”、救助申请“码上联办”等系列功能,建立低收入人群数据库、整合救助政策信息、分析困难对象分布,运行开展精准帮扶低收入人口的长效机制。

“以往困难群体发现主要依赖基层人员排摸走访,较难开展精准识别,也有不少家庭碍于情面或不懂政策,游离于帮扶之外。”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聚焦风险对象,精准找到需要帮助的群体,对受困情况开展动态监测、智能预警、分类帮扶,平台开发了低收入人群致贫预警功能,设置因病、因残、因失业、因学因灾、因家庭劳动力死亡等五大预警因子,只要系统发出预警,工作人员就能上门,实现救助政策直达兑现,使社会救助从“群众找部门”变为“部门找群众”。同时,该平台还将“数字”和“服务”进行高效融合,每月通过线上呈现线下送达的一系列定制化的“幸福清单”。截至目前,该平台救助记录总量达291万余条,救助总支出2.56亿元。

就业帮扶,推动“幸福提质”

困难家庭的问题复杂多样,从老人到孩子,从大病救助到夫妻关系调解,救助不仅仅要保障生存的基本需求,也要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与社会关系需求。近年来,我县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慈善助力、志愿服务等方式,持续推进低收入群体帮扶内容向能力提升、心理疏导等服务拓展内容,打造帮扶服务品牌。“焕新乐园”项目、“益起读”农村少儿阅读陪伴计划、五保独居老人容药健康帮扶计划、“善行平阳”项目……一个个品牌项目托起了“一老一幼”稳稳的幸福。截至目前,全县建立村慈善工作站和村慈善帮扶基金453个,实现村级慈善工作站全覆盖,推动社会救助从“兜底保障”向“幸福提质”迈进。

“我已经在昆阳镇联华社区开始工作了。”今年刚从大学毕业的陈某倩自小由父亲独自抚养长大。其父亲由于腿脚不便,生活十分拮据。在享受低保期间,镇、社区工作人员不仅为他们提供基本生活保障,还为该户申请“无障碍进家庭”项目,进行住房环境改造,同时帮助解决了父女二人的就业问题,从源头改善低收入家庭生活条件。

“在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过程中,除了满足低收入家庭的基本需求,更要注重造血性、个性化需求实现高效精准对接。”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近年来,县民政局通过各种形式和渠道大力帮助解决低收入和残疾人群体就业、创业困难问题。针对就业困难与特殊群体设立“爱心岗位”“共富车间”,由县人社部门前头举办专场招聘会,提供保安、烹饪、家政服务、养老护理等适合就业困难群体和残疾人失业人员培训岗位。目前,已培训800人次,建立6个“农村造血型帮扶基地”,促使760余户当地残疾、贫困家庭户年均收入增加2000以上,形成“共性+个性”“输血+造血”“扶智+扶志”整体智治、多跨协同的低收入家庭综合帮扶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