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2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平阳县资管办全面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改革工作,大力推进“公优廉一体化”试点建设,强化交易监管,提高服务水平。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如完成全省第一笔“中标贷”项目(6月8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头版报道)、完成全省首个“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交通工程项目、生成全市第一份标前“体检报告”、生成全市第一份围串标分析报告、探索建立全市唯一的人民监标员制度、全市独创限额以下年度投标保证金一次性预缴办法、完成资管办成立以来第一起行政执法案件、开发平阳特色“清廉招标”监管系统、实现“不见面”开标全覆盖等等。截至目前,共完成建设工程交易项目151宗,预算投资70.58亿元,中标金额63.39亿元,节约7.06亿元,节约率达10.19%;网上商城共新注册正式供应商332家,成交56365笔,成交金额0.94亿元;共完成进场采购项目97宗,其中政府采购45宗,国企采购52宗,预算金额9.47亿元,中标价8.53亿元,节约财政资金0.94亿元,节约率9.97%;出让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45宗,出让面积91.98万平方米(约1379.81亩),起始价22.84亿元,成交价24.59亿元,溢价额1.75亿元;共转让产权项目25宗,成交价0.39亿元。现将有关工作汇报如下: 一、2022年重点工作 (一)以信息科技为依托,全力推进交易监管信息化。一是优化标前“体检”系统,实现投标企业资信审查全自动。平阳“清廉招标”监管系统向上贯通“信用浙江”数据,生成温州市第一份“体检报告”,为工程质量把好标前审核关。自“全自动体检”以来共开具标前“体检报告”65份,发生预警12次,均已限制其投标。二是开发投标人扫码定位系统,从源头预防围标串标。在不见面开标大厅系统中创新加入扫码定位系统,当投标人登录不见面开标大厅,选择标段后,系统自动测算,向后台预警投标单位是否存在围标串标风险。目前,已对49个招标项目进行测算,分析人员9640人次,风险预警2648次,为查找围串标行为提供有效线索12次。三是推行“代理码”,对代理机构和人员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定出《平阳招标代理机构及从业人员执业行为评价表、招标代理机构负面清单、招标代理机构“代理码”综合应用准则》,目前,全县共有代理机构55家、招标代理人员二百余名申请使用代理码。2022年5月以来1家被赋予红码,3家被赋予黄码,并予以通报,责令其整改。四是开发串通投标监管分析模型。通过对各类指标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全链条精准式打击,生成围串标分析报告。目前通过对历史大数据串通投标监管分析模型的比对,生成围串标分析报告127份,获得1起串通投标行为的线索,现已移交至公安部门并立案。 (二)聚焦“智能便捷、降本减负”,全力推进交易流程电子化。一是加快“不见面”开标全覆盖,实现交易服务零距离。已将房建、市政、水利、交通等项目纳入“不见面”开标,实现了“不见面”开标全覆盖,推动招投标“零跑腿”改革工作。目前,已完成“不见面”开标项目62宗,投标企业累计远程线上提交12254份投标文件。二是大力推广“远程异地多点”评标,实现跨区域评标常态化。截至目前,与安徽省宁国市、安徽省亳州市、河北省新郑市合作完成8个项目的远程电子评标(其中平阳县昆阳镇庙头至鸣山提升改造工程项目是全省首个通过“易采虹”系统与省外交易中心开展合作采用“不见面开标+远程异地评标”方式的交通工程施工类项目)。发生投诉0件,较全部招标项目投诉率低100%。与河南省新郑市、湖北省咸丰县、浙江省浦江县的交易中心分别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进一步深化和稳定了远程异地评标的基础。实现了专家资源的共享,提高了评审效率,有效解决了投标企业与专家“暗箱操作”的问题。三是创新推出具有平阳特色的“双随机”评审法。使得随机因素增加,评审专家的人为干扰因素下降,将有效破解一些投标人因为固定的基准值计算方法,长期围标、串标的行为。目前,已在50个项目中试用该评审法,并同步改进、总结成效,争取扩面使用。 (三)以健全制度建设为根基,全力推进交易管理制度化。一是以县政府的名义出台《平阳县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成立平阳县招投标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协调相关部门按各自职责共同查处招投标违法案件,继续在全县范围内常态化开展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二是县纪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全县工程建设招标过程中开展“打招呼”登记制度及标前廉政约谈机制的通知》和《平阳县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工作公职人员负面行为清单》,实现对招投标过程中公职人员的进一步监管,为促进公权力规范、高效行使奠定了基础。三是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打击招投标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联动协作机制的意见》。进一步加强与县人民检察院的协调配合,建立案件协查和移送机制、重大案件会商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四是联合发改、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共同发布《平阳县建设工程项目标后履约联合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由我办牵头,发改、住建、交通、水利等主管部门按照行业职责分工,共同进行标后履约联合检查。通过上述联动方案,进一步规范我县招标投标活动,健全建设工程标后管理机制,净化我县招标投标市场环境,形成全方位震慑力量。五是与县纪委监委、县人民检察院、县法院、县公安局联合发布《关于建立打击招投标领域违法犯罪行为联动协作机制的通知》。依法打击扰乱公共资源交易的违法违规行为,深入推进招标投标领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四)整治招投标领域乱象,全力推进联合执法常态化。一是打造“线上+线下”标后监管“审查网”。线上联合各主管部门共同发布《关于推行平阳县标后履约监管系统在建设单位应用的通知》,推进平阳县标后履约监管系统全面使用。对2022年6月30日以后签订合同的建设工程项目,要求建设单位均需在监管系统录入相关信息。打通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环节与建设环节数据,对人员变更、工程变更、工期变更和工程款支付等内容实时监测、及时预警、全程留痕,与平阳县公共资源交易系统相结合对全县的建设工程招投标行为“全生命周期”实现动态化、智能化管理,对违规行为防患于未然。线下开展多部门联合检查,加大标后履约检查力度。今年3月以来联合发改、住建、交通、水利等部门发布《平阳县建设工程项目标后履约联合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对房建、市政、交通、水利等政府性投资建设项目进行标后履约联合检查全覆盖。通过上述联动方案,进一步规范我县招标投标活动,健全建设工程标后管理机制,净化我县招标投标市场环境,形成全方位震慑力量。二是铸就“一案双查+行刑衔接”公共资源交易“执法利剑”。根据县政府出台的《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领域违法行为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县资管办联合纪检、公安局、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财政局、发改局以及各行业主管部门依照工作方案与部门职责,通力协作,攻坚破难,对平阳招投标领域违法违规行为全面查处,协同执法局、各主管部门,税务、安监等部门进行行政立案,若案件中涉及党员干部,则开展一案双查,将涉嫌违法违规的党员干部信息移交至县纪委县监委进行进一步调查;若涉及违法犯罪行为,则向公安部门移交进行刑事立案,通过行刑结合,协作打击,加大违法违规的成本。 (五)打出助企纾困“组合拳”,全力推进助企服务人性化。一是全省首创“中标贷”项目。为参与招投标的建筑行业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只需中标结果公示,企业就能选择在线申请“中标贷”。4月28日,温州乾盛建设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通过“中标贷”获得50万元的贷款的中标企业,被6月8日出版的《浙江日报》头版报道。二是积极拓展电子保函业务。全面实现进场项目保证金保函缴纳,在全面使用温州阳光e网后,保证金费率最低降至1.5‰,不仅撤除了保证金线下收退的繁杂手续,还有效解决保证金缴纳的资金占用问题。至今年11月底,平阳开具电子保函涉及138个项目共计15342单,保费达1517.3万元,释放企业资金达约38.02亿元。有效解决保证金缴纳的资金占用问题,减轻企业的负担。三是创新实施年度一次性预缴保证金工作。平阳针对限额以下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投标保证金一次预缴、循环使用的方式,为守信企业设置年度保证金独立账户,大幅节约了企业成本。截至今年11月底,共有146家企业合计2190万保证金入帐并办理申请手续。 二、明年重点工作思路 (一)深化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改革工作。全力配合市政务服务局做好公共资源交易“一张网”建设,大力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数字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便捷化水平,打造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深入推进招投标领域乱象整治。进一步紧盯招标人审查,加强标中、标后违法查处,争取在县领导支持下,和税务、市监等其他部门实行一案多查,确保对招标投标活动主体形成“执法一个、震慑一片”的效果,促进“清廉、公平、择优”招投标风清气正的市场环境建设,用实际行动助推“两个先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