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重点领域信息公开  > 卫生健康  > 健康科普

潜伏期最长可达45天!接触过这类“小可爱”,当心传染上这种疾病……


鹦鹉作为一种可爱的宠物

可爱乖巧又通人性

可以给孤单的老人带来陪伴和欢乐

但是它也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张大爷平日身体硬朗,然而几天前的他,突然开始咳嗽、咳痰、打冷战,并开始持续性发热,最高烧到了39.2度。到当地医院就诊,初步诊断为轻度肺炎。可吃了几天抗生素后仍反复发热,随即转至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肺部CT显示肺部感染,一开始医生怀疑症状可能是甲型流感病毒或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导致的,但是这两种病原体检查均为阴性。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张大爷高烧不退?


了解到张大爷有家禽接触史,后续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宏基因组检测结果为大家指明了方向,元凶竟是鹦鹉热衣原体!找到病因后,对症下药,张大爷病情很快得到了好转。


那么,张大爷到底是怎样感染鹦鹉热衣原体的呢?


经医生仔细询问才知道孤单的张大爷在今年初购入了一只可爱的鹦鹉,养在家里与自己作伴,每天其乐融融。前段时间张大爷的鹦鹉生病了,他更是悉心照料,每天都给这只鹦鹉喂食和清理粪便,期间没有做任何防护措施。可能就是在这个时候感染上的。


科普时间



01

什么是“鹦鹉热”?


“鹦鹉热”是一种人畜共患传染病,是由鹦鹉热衣原体感染引起的,主要累及呼吸系统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这些衣原体主要在多种鸟类之间传播和感染,偶然会由带菌动物传染给人。


因最初这种病在鹦鹉爱好者中比较多见,所以叫“鹦鹉热”。但其实,这种病不仅仅来源于鹦鹉,其他很多鸟类(包括相思鸟、金丝雀、鸽子、海鸥及其它鸟类,甚至鸡、鸭等家禽)也会感染,所以又叫“鸟热”“鸟疫”。



02

“鹦鹉热”易感人群

& 传染途径



被感染鹦鹉热的患者几乎都与鸟禽类有着密切接触,或者接触了鸟禽类的粪便、血、羽毛和分泌物,故养鸟人士和从事相关职业的人员为易感人群。


HOW?

鹦鹉热是怎样感染的


01

经呼吸道感染:吸入了空气中的鹦鹉热衣原体;

02

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以及消化道感染:接触了病鸟、病禽及其排泄物、分泌物。


注意!就算没有主动直接接触,居住或工作的环境旁有很多鸟禽类,吸入了病鸟的干燥粪便、羽毛或呼吸道分泌物的气溶胶,也有可能“中招”!




03

为何称鹦鹉热为

“狡猾”的传染病?



一定要小心!“鹦鹉热”可远远没有鹦鹉那么讨人喜欢!



伏  这种病菌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可能缓慢起病,潜伏期一般在1-2周,最长能有45天。


体温会在3-4天或更长时间内逐渐升高,所以有一定隐蔽性。

容易被漏诊、误诊

一般的常规检查很难检测出来。


因为其病症多变,往往不够典型,医生没有怀疑患者的鸟禽接触史而被漏诊、误诊。

重症有可能会“要命”

重症感染可能会引起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有可能复发

治愈后有一定概率会复发,需格外注意防护。


鹦鹉热的典型病症

出现这几种情况,特别是有明确家禽接触史,一定要尽快“自查”,看看自己有没有“中招”:


01

反复高热、寒战,伴相对缓脉;

02

全身不适,疲惫无力,食欲不振;

03

咳嗽、咳痰,严重时甚至痰中带血;

04

剧烈头痛和全身肌肉痛,严重情况下无法直立;

05

背部和颈部肌肉痉挛、僵直。


此外:部分患者还可能会出现:


#鼻出血或斑疹;

#恶心、呕吐、腹泻;

#严重情况下可能会有白肺、心内膜炎、心肌炎、脑膜炎、黄急性支气管炎等并发症,但一般不常见。




不想摊上“鹦鹉热”

请你千万要小心!




铲屎官们



1、尽量买有证(有健康证明)的宠物鹦鹉和宠物鸟,不捡来历不明的禽鸟回家。


2、在清理鸟禽的排泄物、分泌物时,做好消毒工作,最好戴上口罩和手套。


3、经常性清理、消毒鸟笼,保持鸟笼通风。


4、喂养“加料”鸟食。可在鸟食中适当混加一些四环素等抗菌药物,预防鹦鹉热。



5、遛鸟别遛太久,尽量别让家养鸟禽宠物和野生鸟禽接触。


6 特别是当鸟禽生病时,更要注意隔离,避免传染。





普通人




1、买鸡、鸭、鹅和鸽子等活禽的时候,要保持一定距离;烹调时一定要保证完全煮熟后才能入口。


2、适当运动,保持锻炼,提高自身免疫力,免疫力低下的时候较为容易被传染。



鹦鹉热是一种由鹦鹉等鸟类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但人际传播较为少见。对于与鸟类密切接触的人群来说,加强个人卫生和采取防护措施非常重要。

一旦出现了与鹦鹉热相关的症状,不要太过紧张,应及时就医并告知自己有与鸟禽类接触史,医生会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诊疗。

治疗方面,早期治疗是关键,一般首选四环素类药物,也可以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治疗。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可治愈,预后状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