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8018/2023-131661 主题分类 科技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县科技局
生成日期 2023-02-0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县科技局2022年工作总结和2023年工作思路

2022年,县科技局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关键路径,集聚科技优质服务资源,精准布局各类创新服务平台,持续释放创新红利,强化创新主体培育,在实施创新首位战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打造金线莲道地药材示范基地的简报获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丰批示肯定;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现状及对策研究获孟晓斌县长批示肯定。

一、2022年工作总结

(一)扎实推进科技工作,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全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16.02亿元,年度任务完成率107%;全市排名第2;累计增速25%,全市排名第2。全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0.55亿元,全市排名第4;年度任务完成率128%,全市排名第2;累计增速22.60%,全市排名第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67.75%,全市排名第4。技术市场交易额21.49亿元,年度任务完成率110.21%,全市排名第2。新增孵化空间面积为8.6万平方米,年度任务完成率172%,全市排名第1。生命健康产业产值53.23亿元,年度任务完成率118.55%。

(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营造科技良好氛围。

一是获批省科技特派团试点。聚焦平阳智能装备、时尚智造等主导产业需求,组建科技特派团,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推动关键技术协同攻关,助力智能装备、印包装备、时尚智造等产业链发展,帮助企业融入国内产业链龙头企业的备份系统,探索缩小地区发展差距路径。全省仅3个县(另外两个为缙云县、仙居县),全市唯一。二是迭代升级科技创新政策。出台《平阳县关于加快科技创新 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优化企业绩效综合评价,强化研发投入结果运用,在“亩均效益”评价、各类评优评先、科技招商等方面对研发投入指标进行了规定,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三是构建“金融+科技”连线机制。梳理科技企业贷款需求清单,组织金融机构一一对接支持,为科创型企业提供低利率的优惠政策性贷款,累计征集26家高企申报省科技厅组织的科技创新再贷款企业需求,累计贷款2.26亿元。在平阳科技企业孵化器设立我县首个科技金融工作服务站,加强对初创型企业的科技金融支撑。市技术产权证券化融资需求征集11家企业,其中2家企业今年获得市首批2000万元融资支持。

(三)推进科创平台建设,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一是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深入开展可用孵化空间排摸行动,整合盘活平阳育强科创园、平阳印包装备产业科创园、平阳数字商务中心、平阳数字商务产业园、平阳晖达共富文创园等一批空间资源,提升改造建设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加速器),合计排摸孵化空间达12万多平方米。其中平阳育强科创园、平阳印包装备产业科创园和平阳晖达共富文创园等孵化空间获温州市新增孵化空间评定,面积达8.6万平方米,完成率172%,全市排名第1,超额完成市对县考核任务。制订出台了《平阳县大孵化集群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平政办〔2022〕98号),起草了《平阳县关于进一步推进大孵化集群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征求意见稿)》、《平阳县科技企业孵化器运行管理办法(修订)(征求意见稿)》等2个文件,引导广大投资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进一步推进全县大孵化集群发展。积极开展专业孵化运营团队招引工作,对接杭州网易、杭州银江、杭州惠枫六合桥、智慧互通、温州工科院、国家转移中心东部副中心、浙江创信、杭州取一等多家专业运营机构洽谈合作方案,已与杭州惠枫六合桥签订框架协议。二是推进高能级科创平台建设。成立温州首个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联盟,组队开展企业走访,累计服务企业近600家次,达成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项目 120个以上。浙江科技成果竞价(拍卖)会温州科技成果直通车活动中,平阳10项科技成果项目竞价交易额突破2543万元,在《温州日报》、“学习强国”中都有相关报道。推进研究生招生培养工作,新招收研究生55名。平阳印包装备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新增入驻企业18家,其中孵化8家科技型企业;与16家企业达成产学研合作协议;为企业提供各类服务130余次;联合9家龙头企业成立的平阳印包装备产业高端服务共享平台开放共享服务次数160余次。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收集企业需求25项,出具17项解决方案;获批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科创团队入选为2022年度温州市第一批专家工作站。浙江理工大学平阳研究院组建专职团队28人,建立浙江理工大学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平阳分中心;导入浙江省高端装备设计制造协同创新中心;获批智能化诊断服务机构资质、浙江省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建立1个博士创新工作站、校服研究所;诊断、梳理、凝练企业核心技术需求140个;完成10家企业的智能制造诊断,形成企业数字化改造评估方案4份;与12家平阳企业达成合作,签署合同总金额达到1112.08万元;协助多个企业成功申报各类项目、评选。武汉大学平阳创新中心组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团队7个,其他从事科研的人员超45人;孵化3家公司,与多家企业开展合作,合同总金额预计超1500万元;成立工业产品表面质量监测中心,加强内部科研平台建设,完成工业视觉智能感知、心脏主动脉重大疾病就诊通讯设备、“北斗+视频”高速公路智能感知设登记备等项目平台前期建设工作。

(四)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激发企业内生动力。

一是推进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并做好跟踪服务工作。加强高新技术企业申报业业务培训和政策宣传,新增认定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超额完成年度考核任务;新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42家(其中国家抽查1家),超额完成年度考核任务。二是加强企业研究开发中心建设。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出台《关于开展2022年度平阳县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备案的通知》文件,新增省级企业研究院1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2家、市级高企研发中心11家、县级企业研发中心18家。三是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国望、乔治白公司获中央引导基金省级特派团立项,炜冈、力邦合信公司两个项目分别列入2022年度、2023年度 “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

(五)加强科技人才引培,厚植科技人才沃土。

以行业龙头企业为重点培育对象,通过排摸一批、挖掘一批、储备一批、申报一批,建立完善的县、市、省、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梯度培育机制。全年申报“国万”1人、“中国政府友谊奖”1项、“省万”2人、省“西湖友谊奖”1项,1支省领军型创新团队顺利通过省级验收,3家行业龙头企业列入市科技人才重点服务单位;市重大人才工程入选项目4个,分别为高水平团队1支、科技创业领军人才2位、科技创新人才1位,历年最多;加强“青科会”成果推进工作,上报高能级平台1个、高层次领军人才创业项目3个。

(六)加强科技指导帮扶,有效助力乡村振兴。

完善科技特派员选派机制,根据乡镇产业情况填写项目需求,全力做好科技特派员申报工作,实现技术与产业的无缝对接。今年共实施省科技特派员个人项目6个、团队项目2个、市科技特派员项目16个,带动农民就业600多人。深入开展“关爱科技特派员走乡村”活动,走访科技特派员派驻乡镇及重点村,了解科技特派员工作生活情况,帮助解决遇到的问题,为科技特派员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帮助更好地发挥其在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积极作用。朱建军、邵清松2位教授帮助我县山区打造金线莲道地药材示范基地的简报,获温州市委副书记、市长张振丰批示:“这一做法可以推广到全市广大农村地区”。积极配合省科技厅结对帮扶同盟村,做好“帮户、扶村”,兼顾“联乡、带县”文章。开展茶叶田间与加工系列技术,建立标准化茶园栽种中白1号茶苗(10万株),开展茶酒生产指导,协助建立多个科技示范基地,新增茶园102亩,发展“小而精”产品和“小而美”茶园。黄汤茶叶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建设获市级年度绩效考核评价优秀单位。

(七)加强科技类培训机构管理,强化机构监管服务。

根据市科技局下发、县教育局、县市监局三方提供的数据,结合实际走访,共筛选出我局监管的科技类培训机构49家。按照《温州市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准入指引(试行)》(温科发〔2022〕5 号)文件要求,开展存量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审批工作,20家机构申请审批,通过6家机构。在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上传机构13家,完成资金监管、支付宝开通和全流程购课。

(八)全面加强党的建设,推进部门作风建设。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深入开展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宣传贯彻,深化清廉平阳建设,深入开展“三全”专项行动,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进一步巩固。修订《平阳县科学技术局党组会议制度》《平阳县科学技术局局长办公会议制度》等局机关系列制度,使议事程序、工作规则更加科学、规范。梳理县科技局涉及惠企直通车的各个事项的内部审批流程,力争打造了一个环环相扣、精准高效的工作闭环。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不定期观看警示教育片,把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党员教育的重要内容,开展经常性廉政教育。强化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出台《平阳县科学技术局考勤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作风建设,提高办事效率,促进优质服务。

二、2023年工作思路

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提升科创平台、培育创新主体、加强技术攻关、引培创新人才等重点,提高站位、拉高标杆,对标对表、克难攻坚,扎实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力争实现全社会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突破2.0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40家以上、省级企业研发机构3家,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2个。

(一)抓指标,引导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

完善全社会R&D经费结构。部门协力做好该项工作,建立多部门联合的科技研发投入统计工作机制。县发改局要统筹全县服务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县住建局、县文广旅体局、县卫健局、县经信局等业务主管部门要督促规上服务业、特一级建筑业企业的科技研发投入的搜集、整理及上报工作,补足我县非工业企业R&D零投入短板,拓展增量。县科技局将继续整合科技资源,加快培育引进大院名所,围绕产业创新需求,加大引进高端研发机构。持续加强规上工业研发投入,坚定不移开展规上制造业企业“两清零、一提升”行动,全方位提升研发投入覆盖率和强度,力争全年R&D占GDP比重达到2.05%,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速达18%。

(二)抓主体,提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力。

加强科技企业森林培育。深入实施科技企业“双倍增、双迈进”行动,继续开展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稳进提质行动,重点推动一批高增加值率规上企业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扶持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升规。2023年拟新增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35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140家以上。加强企业关键技术攻关。贯彻落实企业研发后补助政策,鼓励支持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省、市科技重大专项、科技计划,申报省级重点研发项目1个以上;引导创建企业创新联合体,通过合理分工,协同攻关,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支撑产业链发展升级、做大做强。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培育,做好国家、省、市、县级研发机构申报条件及支持政策的宣传,挖掘机构培育对象,指导企业在基础设施、研发经费、研发队伍及经营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好储备,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提升档次。全年申报省级研发机构3家、市级研发机构6家以上。

(三)抓平台,提高科创平台服务水平。

筹建鳌江实验室,将县内高能级平台及省市研究机构进行整合,全力构建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协同发展新格局,助推平阳成为温州南部重要的科技成果策源地、高新技术产业高地、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地。做好温州大学平阳智能制造研究院、武汉大学平阳创新中心、浙江理工大学平阳研究院等平台提质增效,以绩效考核为导向,进一步发挥科技创新平台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的功能。组建博士服务团,加强相关产业协会交流,及时了解企业需求,依托鳌江实验室及现有高能级平台,帮助企业解决相关技术难题,提高企业创新活力。深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创建,完善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工作专班运作机制,夯实高新区创建基础,推进弱势指标提升,谋划省级高新园区排名进等升位。

(四)抓集聚,推进大孵化集群建设。

开展大孵化集群建设攻坚,全年新增孵化空间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打造县内孵化器示范样板,通过国有资本租赁位于昆阳镇平阳高速口的平阳乔治白公司闲置厂房,推进示范型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建设,引进1家专业运营机构入驻管理,力争2年建设成为市级示范孵化基地,5年内建设成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筹建国资企业平阳县科技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暂名),注册资金1亿元,通过建立现代化企业管理制度,梳理和重组我县各类创新资源,解决国有科技孵化器、加速器等孵化空间的资金来源,并提供配套服务。设立平阳县政府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制订出台大孵化集群发展的专项扶持政策,用政策支持和引导多元化投资主体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

(五)抓环境,营造科技创新良好氛围。

开展省科技特派团工作,发挥特派团智囊作用,系统谋划产业发展规划,协同攻关关键核心技术,探索创新发展新模式,努力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山区科技帮扶模式和经验,超常规推动山区共同富裕。探索开展“科技论英雄”评价机制。对企业创新实绩进行统计排名,逐步构建更加科学的科技创新资源要素配置、政策、服务等供给机制,在全社会形成你追我赶的科技创新竞跑氛围。根据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的产业链工作计划,稳步推进产业链做优做强。以大健康融合创新的发展理念,优化政策、统筹规划、培育集群,谋划我县生命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人才引育工作,持续性开展企业对市级“科创飞地”需求征集以及入驻对接服务工作。加强市级以上人才项目排摸储备,着眼重大科技人才项目,做好分析研判工作,对重点企业的人才情况进行精准把脉,好中选优,提高市级以上人才入选率。抓好科技金融服务,帮助科创型企业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推送一批企业申报市技术产权证券化融资,发挥好科技金融服务站的运行成效。

(六)抓监管,服务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

线上审批、监管同行,继续审批存量和新办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2023年底前全部完成存量科技类培训机构审批,并上传至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引导完成资金监管、支付宝开通、全流程购课。

(七)抓团队,营造风清气正政治生态。

强化“党建引领”,学深悟透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和重要讲话精神,精心组织开展主题党日教育活动,在全面学习、全面把握、全面落实上下功夫,推动学习常态化长效化。严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强化“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和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刚性落实。强化正风肃纪,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深化“四风”纠治。加强机关文化建设,开展单位标志设计评选活动,组织开展机关团队活动,进一步增加机关干部凝聚力,打造全面过硬的干部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