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农历二月十五,是水头镇詹家埠集市的日子。每年的这一天,詹家埠街上摆满了大大小小的摊位,来自各地的商家和当地的百姓聚一起,进行交流买卖,活跃农村市场经济,带来浓浓人间烟火气。 农历二月中旬正值春耕备耕的好时节,之前的集市大多以销售农资物品为主。随着时代的发展,集市上除了鸡鸭鱼肉蛋等农副产品、锄头笤帚钉耙等农具,又多了服装鞋帽、家具碗筷、时蔬干货、各式各样的特色小吃,套圈、打枪等小游戏更是五花八门。等到晚上庙会唱大戏,方圆几十里村上的老人都能赶来,里三层外三层地围住,夜色里的婉转悠扬,也拢住了藏在乡村里的烟火气。 詹家埠的民间集市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热闹的集市在小村里年复一年地上演着生动、温暖、鲜活的乡村场景。集市上,商贩们一早就见缝插针地占领地盘,也有一些外地来的小商贩开着小货车来,兜售时下流行的生活用品,或各类小吃、农产品,不停地叫卖吆喝,引来不少村民围观。 “自家种的红薯,又甜又糯,快来看看啊。”农户王伟把满载红薯的货车停在了集市的入口位置,编织袋往地上一铺,新鲜的红薯一股脑地倒在上边,“10元4斤”的纸板挂在大车旁,一下子,前来挑选的村民络绎不绝。王伟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家种了不少蔬菜瓜果,农闲时就拿出来在集市上卖,这一大车估计今天就能卖完。比起农贸市场,集市上的蔬菜种类并不算多,但大多都是农户自家采摘售卖的,物美价廉,总能受到顾客的青睐,既丰富了消费者的“菜篮子”,又增加了村民的“钱袋子”。 部分传统手工制品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而在乡村集市,这些乡土味的物件终究还能占据一席之地。在詹家埠的集市上,背篓、簸箕、扫帚、木板凳、长椅等纯手工制作的家用工具一应俱全。 在一个面积不大的“子孙桶”摊位前,摊主赵百根正耐心同顾客解释用途,介绍价格。今年60岁的赵百根是水头南湖人,从十几岁起就跟着祖父学习“子孙桶”工艺。“北港一片民间婚嫁一直就有用子孙桶作陪嫁妆奁的传统习俗,是保佑子孙多福多寿的喜庆吉祥物,在以前是很流行的。”赵百根告诉记者,纯手工制造的子孙桶慢慢淡出这个行业,自家的销量也大不如前,但他几乎每年的集市都会带上部分较有代表性的“子孙桶”去摆摊。“也算是另一种形式的展出了。”赵百根玩笑着说,刚摆摊的前两天大家觉得新奇,生意还不错,希望能通过这些推广的机会让这门手艺继续留在婚姻市场,传承下去。 一如赵百根,背着手闲逛的陈老伯也是集市上的常客。“今天起了个大早,就是想来走走看看,赶场了几十年,前两年没摆摊倒是不习惯了。”在陈老伯看来,赶集是他从小到大的记忆,在集市里偶遇老朋友能聊聊近况,亦或是挑个小摊子坐下来喝一杯,都是让他觉得高兴的事。农村人喜欢赶集,每逢集市日,即使还在田里劳作,即使手里还有放不下的农活,大家伙也会不时留意日头,挤出点时间去凑凑热闹。买不买东西好像也不是什么要紧事,但不去集市总归是个挂念的心事。 乡村集市在延续传统集市经济和乡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还发挥着农村文化建设引领和辐射作用。近年来,我县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乡村集市的合理规划与建设,如不久前的武状元文化节集市,在保留乡野民宿、传统集市的基础上,深挖本地特色资源融入其中,积极建设“文化集市”,推动乡村集市成为“网红”大集,更有传统工艺得以红火一时,让新时代乡村风貌呈现在眼前,让许多人的乡愁被重新唤醒,为农村地区带去更多关注,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多活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