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位于水头镇南岙村的国家级温州水牛保种场改造提升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附属工程管理房、消毒室等正在加紧建设,预计2个月后全面完工投入运行。 国家级温州水牛保种场改造提升项目于去年3月开工,占地5.8亩,主体工程投资500多万元,建有种牛舍1幢及管理房、消毒室等,配套室内发酵床、自动饮水设备、高压清洗机等设备,标准化的养殖圈舍让饲喂、防疫、管理等更加高效便捷,为提升水牛保种、育种水平创造了条件。 政企联手保护良种 据了解,温州水牛是我国著名的地方水牛良种,以产奶量高、鲜奶含脂率高而著称。主要分布在平阳、瑞安、苍南、永嘉等地,其中我县饲养最多。1985年后,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黑白花奶牛的全面推广,温州水牛役用和乳用性能的利用空间被大大压缩,存栏数逐年下降。 温州水牛的泌乳量高于其它品种水牛,作为奶水牛有着良好的开发前景。“如果再不重视保种工作,这个优秀的地方良种将面临灭绝的危险!”温州水牛保种场改造提升项目负责人李挺志说。李挺志从小家里就饲养温州水牛,眼见温州水牛数量日益减少,他带着情怀更怀着责任,决心为温州水牛的种质资源保护尽一份力量。他逐步扩大自家的养牛场,创建了平阳县挺志温州水牛乳业有限公司,先是从农户手中挑选、购买温州水牛,又筹资300多万元创办了初具规模的温州水牛种牛繁育场。2012年5月,基于该公司的种牛场常年保持“温州水牛”的原种群,并建立核心群,通过选育和提纯复壮,确保温州水牛本品种特征及生产性能的稳定,2012年通过国家农业部评审,被认定为国家级温州水牛保种场,也成了省市县相关部门开展温州水牛研究的大本营。 近年来,温州水牛的保种工作愈发引起重视,农业部将温州水牛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李挺志的温州水牛种牛场被列入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场,每年可以拿到30万元的资金补助。为完善温州水牛保种场现有基础设施和设备条件,扩大温州水牛种牛繁育群,县农业农村局和县财政局合力协调专项资金,启动了此次水牛保种场的改造提升项目。李挺志认为,加强温州水牛的育种及饲养,有利于畜禽遗传资源保护,还可以促进农民收入、推动共同富裕。据不完全统计,近十年来,该公司为周边村民提供相关岗位100多个,增加村民收入近千万元。 科技助力水牛产业 宽敞的牛舍,明亮的窗户,标准化建设的饮水设施……正在建设中的保种场的种牛舍,预计可以养殖200余头温州水牛。“过去,传统养殖模式因排泄物产生异味影响了环境生态,而新基地采用的发酵床养殖,牛舍比以前干净很多。”李挺志介绍道。 传统养牛,每头牛一天的排便量20公斤左右,清粪工作量大。而发酵床养殖技术,是将牛的卧床和运动场合二为一,由锯末、谷壳等组成具有良好透气性和吸水性的垫料铺满整个圈舍。利用发酵技术加速分解牛粪尿,减轻牛粪尿的存储压力,净化了养殖环境,节约了清粪成本,从而提高水牛的健康发展和生产效益,形成良性循环。同时,每个月定期添加垫料,既消纳、转化锯末等废弃物,发酵后的垫料还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改善土壤质量。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规模养殖的发展,水牛保种场养牛的环境、设备和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利用此次改造提升的良机,新建的保种场引进了大量高规格智能化机械化水牛养殖设备和理念,譬如通过配套引进高压清洗机、牛粪铲车、刮粪机等一整套的机械设备,种牛舍的通风、清粪等全部实现自动化和机械化,可以保证空气清新、环境洁净;自动投喂设备,饮水设备,可以让水牛吃上科学配方的营养餐,喝上电控的恒温水。 “棚上发电,棚下养殖”,是新时期的养殖场建设模式。该种牛舍建成后,顶层铺设了光伏板,不仅能发电,还能起到隔热降温的作用。光伏发电与畜牧养殖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光能和土地的集约化、立体化综合利用,为畜牧业发展增添动能,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另悉,水牛保种场项目完工投用后,结合温州水牛乳肉用性能,该公司还启动温州水牛肉开发、水牛奶深加工等项目,将以保种场为载体,开发水牛文化乡村游项目,进一步开发市场,打造全链条产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