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8060/2023-133762 主题分类 政务公开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生成日期 2023-05-22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监测工作情况总结

近年来,浙江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南麂保护区)始终坚定不移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麂考察时的指示精神,

以推动南麂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保护修复为目标,扎实推进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地监测体系建设。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麂保护区基本情况

南麂保护区是1990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的首批国家级海洋类型自然保护区。199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2022年经国务院批准被列入国家公园候选区,2023年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南麂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温州市东南部,处于中亚热带海域,由52个面积大于500平方米的岛屿及周边海域组成,总面积为201.06平方公里,其中岛屿陆域面积为11.13平方公里,海域面积为189.93平方公里(整合优化后的保护区面积为200.4188平方公里,核心保护区42.0784平方公里,一般保护区158.3404平方公里)。以海洋贝藻类、海洋性鸟类、野生水仙花及其生态环境为主要保护对象。南麂保护区地理区位优越,具有很强的国家代表性,地处台湾暖流(全球第二大暖流黑潮的分支)和江浙沿岸流的交汇处,区域内流系复杂、生态系统完整,为海洋动植物的栖息、繁衍和生长提供了十分理想的条件。目前已鉴定的物种数共计2896种,其中海洋生物2155种,陆生生物741种;南麂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海洋贝类422种、大型底栖藻类186种、鸟类121种(另有鱼类393种、微小型藻类539种、甲壳类350种、纤毛虫类72种,和其他海洋生物193种;陆生生物包括陆生植物489种,陆生动物131种)。贝类与大型底栖藻类物种数量分别约占全国的15%和25%,约占浙江省贝藻类种数的80%,是我国主要海洋贝藻类的天然博物馆、基因库和 “南种北移、 北种南移” 的引种过渡驯化与繁育基地,被美誉为“贝藻王国”。

二、南麂保护区监测体系建设情况

南麂保护区内生物量和栖息密度保持稳定态势,已鉴定的生物物种总数比建区时增加了1176种,其中海洋生物物种增加807种(贝类物种数增加19种;大型底栖藻类增加18种;微小型藻类新鉴定出539种,其中世界新种4种,南麂侧链藻和南麂蹄状藻2个新种以南麂命名;海洋鱼类增加25种;海洋甲壳类增加93种;海洋线虫研究获重大突破,发现线虫3个新属9个新种,其中南麂异八齿线虫以南麂命名。鸟类增加98种,分别于2022年与2023年首次记录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黄嘴白鹭和黄胸鹀)。2022年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网络十年评估评定,保护区总体保持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

近年来,南麂保护区以打造核心竞争力为关键抓手,编制《南麂保护区生物和生境长期监测方案》,通过探索利用以卫星遥感、无人机等为主体的“天、空”监测设备,结合以自然保护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地面监测站点等为骨架的“地面”监测网络,创新以水下监测平台为核心的“水下”监测技术,积极探索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生态监测总体布局,为南麂保护区生态监测制度落实提供强有力的抓手。

(一)监测网络更加完善。充分发挥科研监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支撑作用,努力加快推进南麂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及时掌握南麂海洋生物多样性本底和变化趋势。

1.鸟类监测。通过开展鸟类的物种多样性监测、鸟类栖息地监测、鸟类生活史(繁殖期、迁徙期、越冬期)调查等,分析与评价鸟类资源动态及变化原因,建立比较完善的鸟类资源与疫源疫病监测体系。

2.水仙花监测。对大檑山、竹屿岛水仙花开展种群普查、生活史调查、遗传结构研究等,最大限度挖掘水仙花资源的生境与分布状况,为水仙花保护提供技术支撑。

3.森林样地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在南麂保护区建立两处各1公顷的监测样地,利用物种识别技术、样地复查技术,长期记录森林的物种情况、测定样地的地形因子、地被层情况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反映森林群落的动态变化。

4.潮间带定位监测。从2006年开始,保护区管理局研究室每年对龙船礁、下马鞍、三脚寮、大沙岙和大柴屿等多个潮间带断面进行长期采样监测;2022年,委托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开展为期五年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现状调查评估。调查南麂列岛的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多样性的种类组成、优势种、生物多样性等现状,分析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的群落结构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后续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5.浅海贝类调查。按照《海洋调查规范》,在南麂海域开展春、秋两季浅海贝类物种多样性调查,整理、鉴定采集到的贝类标本,详实掌握南麂保护区贝类“家底”。

6.大型底栖藻类普查。在南麂列岛及周边海域开展海洋藻类及其生态环境普查,构建关键种—生态功能—生境质量信息数据库,解析关键种群及其功能特征应对气候变化和人类干扰的响应特征和主要环境驱动力,为南麂列岛生物多样性保育和生态系统管理提供建议。

7.浅海生境监测。委托温州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依据海洋监测规范和调查规范,每年3月、8月在三区范围内开展浅海生境状况监测,包括水体环境质量、沉积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掌握南麂保护区生境现状。

8.海洋微生物监测。制定南麂海洋微生物长期持续监测与评估方案,开展海洋微生物专项调查,评估贝类和大黄鱼的细菌与病毒物种多样性现状,填补南麂保护区海洋微生物多样性以及生态作用相关研究的空白。

9.潮下带底栖生物调查。通过高清影像拍摄、生物样品采集、DNA条形码序列测定,探明潮下带重要类群物种多样性现状,结合水环境特征调查,研究南麂潮下带生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评估南麂潮下带底栖生物多样性的资源特征,提出保护策略。

(二)监测队伍日趋壮大。为适应新形势下生态监测工作发展要求,全面加强监测队伍建设,着力打造一支技术过硬、本领过强的环境监测队伍。

1.打通内部壁垒。将浙江省级绿色财政奖补资金作为重要撬点,将管护成效挂钩生态补偿,创新创立“三级立体管护”制度,在切实发挥局、镇管理职能基础上,发动60余人建立4支村级巡护队,针对村域内潮间带开展贝藻类非法采掘、垃圾排污等开展巡护,将监管成效共建于群众、自治于群众、共享于群众,充分调动当地群众主动保护生态,协助监测监管积极性。

2.强化对外合作。建成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等高能级科研平台,持续推动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校(所)合作,组建17名由国内海洋类自然保护地专家组成的专家顾问委员会,联合培养博士后人才7名;开展科研课题200余项,发表论文183篇,其中被SCI收录15篇,为高质量推进生态监测打下坚实基础。

(三)监测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充分发挥保护区生态监测堡垒作用,不断加强生态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为深入开展监测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

1.扩充生态监测网络。针对南麂保护区生态监测工作点多面广量大的问题,于2022年基本建设完成生态安全监控系统,现有监控摄像探头共58套,其中红外摄像头4套,实现保护区监管监测面积100%全覆盖。同时购置红外相机10台,对鸟类、水仙花等主要保护对象开展监测,丰富监测手段,提升监测水平。

2.筑牢生态监测屏障。针对海洋生态环境安全工作时效强、追损难的问题,建立完备海上执法力量,设置界碑、界桩、警示牌等217块;投用监测监管船5艘(分别是100吨级海监执法艇“中国海监7009”、75吨级海监执法艇“中国海监7072”、50吨级海监执法艇“中国海监7003”, 10吨级海监执法艇“中国海监7006”和“中国海监7007”两艘,其中7009艇、7006艇和7007艇为2022年新建投用),并配备对讲机、执法记录仪、无人机等监测监管设备,全面筑牢海上安全线。

(四)监测技术支撑更加有力。聚焦数字化监测体系建设要求,加速建设全方位、立体式覆盖的数字化监测与分析平台,生态监测数据综合分析能力不断提升。

1.南麂大数据管理平台及视频监控系统。为实现南麂保护区全方位、智能化管理,破解夜间监控难、预警功能不全等难堵点,2021年开始,南麂保护区启动了南麂大数据管理平台及视频监控系统项目建设。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建设。该项目包括管理平台、舆情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室外LED屏、移动执法体系、指挥中心等6大组成部分。通过综合运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无人机、GIS等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南麂海洋生物资源、海岛生态环境、物种多样性、海岛森林防火、海岛公共设施等要素,通过建立南麂三维一张图,完成对海岛“360度防控,安全无死角”的安防体系建设,实现南麂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提升保护区交互体验,全面构建智慧南麂应用。

2.南麂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潮下带监测及蓝碳数字平台项目。利用物联网无线传感、水下声呐、水下视频等技术进行数字化科学监测,通过对南麂保护区水质监测、生物多样性观测及二氧化碳监测,基础性了解南麂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和蓝碳状况,科学指导南麂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研究。项目已完成驾驶舱和管理平台两大模块搭建。下一步将推进水下监测设备的现场搭建和调试工作,计划2023年5月完成项目验收。

3. 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海洋生物识别系统。在准确分类鉴定南麂潮间带大型海洋生物基础上,构建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生物图集数据库,结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搭建生物识别微信小程序,让广大市民更加直观了解和认知南麂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知识,提升保护南麂海洋生态环境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目前,项目已完成三次现场调查工作和历史资料整理、拍摄、鉴定工作,基本完成南麂潮间带大型生物图像数据库搭建,涵盖404种68793张图片,建立针对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生物识别分类方法,完成342种的相关分类与识别目标的标注,初步构建南麂列岛潮间带大型生物智能识别系统。目前整体测试识别准确率达90.1%。下一步,将持续推进生物图像采样、完善数据库等工作,计划2023年10月正式投用。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南麂保护区将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生态环境监测工作要求,加快推进南麂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监控体系与能力现代化,为推动南麂保护区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取得新突破提供坚强支撑。

(一)加快完善监测体系。积极引入卫星监测资源,利用遥感卫星提供的数据筛查确认环境事件;强化无人机的使用培训力度,提升无人机的使用频次,全面补齐南麂保护区在“天、空”监测领域的短板和不足,真正实现“天、空、地、海”全方位一体化生态监测。

(二)持续提升监测能力。加强海洋生物学监测能力建设,利用“互联网+”等手段,有效集成各类监测探测设备和资料,建立完善南麂“贝藻王国”种质库,提升调查监测工作效率。提升南麂列岛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的格局和水准,开展创新监测活动,逐步构建具有南麂特色的生态监测网络,摸清生态“家底”。同时,谋划建设集海洋常规监测、海洋生物生态监测、赤潮鉴定与藻类监测、海洋新型污染物监测、海洋预警预报等能力于一体的南麂现代化海洋环境监测实验中心,并依托南麂大数据平台,完善监测信息报告系统和生物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为生态监管和精准执法提供有效支撑。

(三)全力提高监测保障水平。立足《南麂保护区管理条例》,加快构建统一规范、运转高效的生态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实现监测活动、人员队伍和监督管理等管理制度全覆盖。按照监测要素和研究方向,分类构建完善南麂保护区监测专家库,不断壮大监测监控人才队伍。同时,积极向上级争取生态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和运行经费的支持保障,保证监测监控能力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相关业务的稳定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