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规划计划  > 计划总结
索引号 001008003008067/2023-134917 主题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县市场监管局信息公开
生成日期 2023-07-11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2023年全县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工作要点

2023年全县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

工作要点

 

2023年度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局和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深化“国省联创”、压实企业食品安全主体责任为工作主线,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重点抓好数字监管、风险治理、监督检查、产业发展、能力提升、完善制度等工作,努力保障全县食品安全,持续提升群众满意度,为山区26县跨越式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贡献市场监管力量。

一、工作目标

生产环节:1)企业风险等级评价率100% 、企业年度自查率100%、企业食安“两员”配置率100%、企业“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履责报告率达100%、企业法定代表人履责报告率100%、召开企业法人履责报告会1场,企业食品安全管理员考核覆盖率和合格率100%,特殊食品经营单位抽查考核覆盖率达到50%以上;在产食品生产企业“浙食链”、“阳光工厂”接入率100%;食品生产企业关键控制点(高标准CCP智控应用)4家;(2)食品作坊登记率100%、环境卫生达标率达90%、分类率100%,新增“5S管理”规范30家、“文旅作坊”12家、“阳光作坊”34家,打造白酒作坊园区2.0版1个;力争创建浙里市监瓯悦服务站5家;县级食品安全普法宣贯1场,力争完成“浙里食安”食品作坊“五化”综合治理试点。

流通环节:主要围绕食品快速检测、食品流通追溯、重点领域专项整治、强化流通主体日常监管等四个方面,食品快检不合格率力争达到3‰,食品快检定性转定量数量不断增加,新增农贸市场“智慧快检”5家,食品销售者风险分级动态管理100%,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强化系统集成和数字化转型,持续提升流通环节食品安全水平。(1)打造16家“浙食链”示范农贸市场,放心农贸市场“浙食链”活跃度超过95%“成链率”提升至60%提高大中型商超浙产食品销售品种转码(GM2D)覆盖率达到80%以上社区生鲜门店“浙食链”应用覆盖面达到50%以上。(2)落实“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机制,实现“两员”配备率保持100%、履责完成率达到95%。

民生实事:新增山区26县及农村“阳光作坊”34家。

食品示范县创建:各所(分局)生产流通环节每个业态至少打造2个示范点位;结合“浙里食安”试点要求,各所(分局)打造1-2个特色行业食品作坊;引入第三方评审机制,对全县14家学校大宗食材配送单位开展全面检查。

二、多措并举,构筑企业主体责任体系

(一)落实落细“两个责任”。压实企业主体责任。深入贯彻《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推动企业建立完善基于食品安全风险防控的动态管理机制,落地落细“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工作制度。推动属地责任和主体责任有效落实,与系统监管责任形成合力,为食品安全保驾护航。实现食安“两员”配置率100%,“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履责报告率达100%,生产企业主体责任自查报告率100%。开展主体责任技术评审。配合省市局开展大型食品经营主体体系检查,引导1家网络销售平台运营企业接受省局主体责任技术评审与体系检查,并跟踪落实整改

(二)开展履责报告活动。持续开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年”活动,生产企业法定代表人履责报告率100%,召开生产企业法人履责报告会1场,通过企业履责经验分享、失责教训剖析、监管点评跟进、公开承诺倡议、社会公众参与等方式,引导企业将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落实到位。探索开展大中型商超、特殊食品经营企业食安“两员”开展履责报告活动。

(三)开展食安员培训考核。组织企业主要负责人、食品安全总监、食品安全员开展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培训3场,运用“食安员抽考”APP小程序,对生产企业主要负责人和食品安全人员监督抽查考核,督促企业严格执行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确保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产品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实现生产企业抽考覆盖率100%、合格率100%;特殊经营单位抽考覆盖率达50%。

三、数字赋能,推进食品安全治理现代化

(四)推进GM2D示范区建设。按照“赋码上链一批、培育成熟一批、广泛储备一批”目标,分类分步推进在产企业重点产品转码、赋码、用码和管码工作,努力构建加工品种样样赋码、仓储物流码码关联、消费结算时时追溯的数字化应用新生态。到2023年底,以实际生产企业为基数,企业赋码率达到95%以上。提高大中型商超浙产食品销售品种转码覆盖率达到80%以上,增加应用二维码结算商超数量,引导本土大型商超100%实现二维码结算,1家产销一体或连锁经营的食品企业,指导浙江一鸣食品探索开发门店食品过期报警等功能,促进食品安全监管效率和提升GM2D建设工作水平。贯彻落实市“GM2D+区域品牌”建设方案,打造平阳乳制品产业带,切实推进一鸣GM2D二维码“一码集成”应用落地生效等。

(五)推动“智控”提质扩面。建设“CCP智控”2.0版。推动乳制品、肉制品、包装饮用水等企业加强采购验收、生产控制、出厂检验、运输交付等关键环节管理,落实风险识别、管控和闭环责任。大力推进场景应用扩面工作,高标准建设4家运用“CCP智控”2.0版实施关键控制点风险监管的食品生产企业,整体性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水平。推动规上企业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完善HACCP等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优化冷库智慧管控体系。配合市局完善冷库数字化智能管理,强化物联感知、智能识别等数字化手段运用,实现对冷库企业的进出存的实时监管,实现第三方冷库网上备案全覆盖,保障食品安全。

(六)巩固“浙食链”“阳光工厂”成果。全域全量深化“浙食链”应用。对照《食品生产企业“阳光工厂”建设和应用评价标准》要求,督促企业加强管理维护,让食品生产过程更“阳光”。全链条推进流通领域重点品种追溯。拓宽“浙食链”应用,结合“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等工作,探索17个重点品种入链,进口冷链食品、乳制品、肉类、牛蛙等10类高风险品种上链率达到90%。全覆盖推进重点主体应用。推动农贸市场、大中型商超、食品批发企业和配送企业全覆盖应用浙食链,上链主体达到在册数量的50%以上。“浙食链”放心农贸市场活跃度超过90%;“成链率”提升至60%。开展“浙食链”示范农贸市场建设。做到“六个全”:应用主体全覆盖、主体码全展示,食用农产品全扫码、全绿码,猪肉、淡水鱼、杀白禽等重点品种全链条、批次全上链,打造16家的示范农贸市场。

(七)打造农贸市场智慧快检2.0版。扎实推进农贸市场规范化智慧快检室建设。通过“规范一个流程,创新一项制度、升级一套设备、管好一支队伍、夯实一道防线”,实现农贸市场食品快检智慧化、规范化,形成食安惠民窗口样板,争取建成智慧快检室5个。迭代升级智慧管理软件。应用“浙食链”对从农批市场进货的食用农产品实施少量抽检,减少重复检测,加强复核验证,提高检测效益;对自产自销等农批市场以外进货的食用农产品实施抽查补检,作为质量证明上传“浙食链”,实现全绿码销售,有效堵塞漏洞。

四、聚焦风险,深入开展隐患专项排查防控

(八)开展“守底线、查隐患、保安全”专项行动。按照“一企一档”“一域一档”“一品一策”建立食品安全风险清单、措施清单和责任清单,组织开展“回头看”活动,强化风险隐患整治措施落实,防止突出问题“回潮”,及时提炼经验和亮点,完善形成长效机制。开展非洲猪瘟疫情防控、“长江禁渔打非断链”、“一打三整治”等专项行动,有效解决突出问题。

(九)开展重点地产食品风险隐患治理。及时研判分析监督抽检预警信息,围绕保健食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特殊食品,以及婴幼儿辅助食品、乳制品、肉制品、食盐、蜂产品、食用植物油、食醋、复配食品添加剂、食用农产品等重点食品品种,根据市局统一部署,开展地产食品风险隐患专项治理行动,着力解决一批食品安全问题。

(十)深化“治违禁控药残促提升”行动。豇豆、杨梅、桑葚、禽蛋、滩涂贝类、淡水鱼类等6个高风险品种为年度重点,以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等质量证明为媒介,配合市局贯通食用农产品生产、市场销售两大系平台,实现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的数据无缝衔接。同时,强化重点品种抽检监测,加强风险研判、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依法严厉打击销售不合格食用农产品等违法违规行为。

(十一)加强食盐质量安全监管。强日常监督检查,督促批发单位履行网络备案,规范应用“浙食链”履行进货查验报备和销售记录,规范未加碘食盐、低碘食盐销售行为,禁止销售标签不符规定食盐零售散装食盐,在销售高峰期对用盐重点行业开展专项检查,切实消除风险隐患。

(十二)开展粮食质量安全智慧监管。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要求,加强对配送单位、粮油店等重点部位的检查与指导,拓展“浙食链”应用,根据市局统一部署,探索建立数字化粮食追溯体系,有效防止超标粮、陈化粮混入口粮市场,实现优粮优销,保障粮食安全。

五、锚定“共富”,助推创新重点领域治理

(十三)推进食品小作坊高质量发展。聚焦“浙里食安”,扎实办好省政府民生实事。新增山区26县及农村地区“阳光作坊”34家。深化食品小作坊综合治理改革,进一步提升小作坊白酒集聚园区,培育新增30家“5S”管理规范小作坊、12家文旅小作坊,推动食品小作坊从“加工价值”向“品牌价值”“文化价值”转变。探索食品小作坊(食品生产企业)退出机制,推行食品小作坊“红黑榜”制度。

(十四)推动生鲜门店和社区团购规范治理摸清社区生鲜门店主体情况,规范社区生鲜门店布局与设施、环境卫生、食品安全等领域管理,提升社区生鲜门店安全管理水平,“浙食链”应用覆盖面达到50%以上。落实社区团购食品安全主体责任,强化社区团购前置仓监管,保障社区团购食品安全。

(十五)强化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治理。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引导、督促校园食材集中配送单位优化布局、升级设施,加强人员管理,规范使用“浙食链”履行进货查验和配送记录,运用快速检测落实质量把关,强化经营过程温度、卫生等关键因子控制,开展标准化建设,为在校学生提供安全、高质、营养的食材,筑牢校园食品安全的基础。以辣条等“五毛食品”为重点,牵头县教育局、县纪委、县检察院开展联合执法检查,督促经营者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等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防范校园及其周边食品安全风险。

(十六)全面推动优质品牌示范引领。引导生产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扩大辐射范围,打造平阳萧江中国卤制品科创园等园区的示范引领效应,在“产业化、品牌化、阳光化、智慧化、标准化”等方面做足文章,争取建成数字化、标准化食品生产园区1个。指导行业协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食品产业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强研发创新,推行绿色生产,采用简约包装和清洁标签,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和食品良好生产规范。

(十七)探索“浙里市监瓯悦服务站”创建。探索“守底线助产业高质发展”新时期命题,以更加贴心优质的嵌入式服务,切实为基层、企业群众解难题、鼓干劲、强信心,彰显市场监管力量和影响力。力争创建“浙里市监瓯悦服务站”试点5个,主动服务、对接、破难,为全省推广提供“平阳样板”。

六、实施“强基工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长效机制

(十八)做好法律法规制度的宣贯落实。普及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贯彻落实总局《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管理办法》《食用农产品市场销售质量安全监管办法》《食品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市场监管总局关于规范食品快速检测使用的意见》《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标识指南》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推动落实“两个”责任,提高相关人员学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素养,进一步织密扎牢生产流通环节食品安全防线。

(十九)开展企业风险分级监管。规范食品生产经营动态调级分类管理,确保分级全覆盖、处置全闭环,实现年度风险等级评价率100%。对一般风险经营企业,运用“双随机”抽查方式实施日常检查。对问题线索等企业,开展不预先告知被检查单位、检查行程和检查内容的飞行检查。对特殊食品以及高风险大宗食品企业,采取“体检诊断”方式实施体系检查,探索采用第三方评价机制,督促企业生产过程持续合规。飞行检查、体系检查数量各不少于辖区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的2%,日常监督检查、双随机检查根据年度计划及上级规定执行。

(二十)打造规范化专业化监管队伍。按照“人员专门化、能力专业化、装备现代化、成效社会化”要求,夯实监管队伍基础,积极运用集中授课、交流研讨等多种形式,结合市局安排,分层次、分类别地开展监管人员培训,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忠于职守、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符合监管实际的食品检查员队伍,高标准开展现场审核、监督检查、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评价、风险评估等工作。力争到2023年底,助力培养3名食品生产审评检查业务尖兵。

七、齐抓共管,打造良好社会共治氛围

(二十一)扎实推进食安国省联创工作借助“3·15”、食品安全宣传周、食安国省联创建等载体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开展食品生产企业、小作坊、大中型超市、特殊食品经营户、便利店(小超市)联创动员,对评价细则进行贯宣和解读。邀请食品技术专家对在产生产企业开展第三方评审,对标提升明查暗访点位整体水平,集中打造一批基础好、示范强的明查示范点位。

(二十二)营造协作型社会氛围。加强行业自律。加强与食品商会等行业协会的交流,健全信息通报、业务培训等合作机制,开展联合检查、义务监督等活动,提升全行业食品安全管理水平。加强部门协作。与农业部门加强地产食用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对接,与教育部门、检察院和纪检部门加强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对接。发动社会监督。鼓励和引导两代表一委员、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