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均举办30多场不同主题活动,惠及社区居民1500余人次;打造“南门课堂”品牌,兴趣导师、公益夏令营、中国美术班等21个子项目吸引16000多人次参与;心理咨询、法律咨询等5类共享工位让居民成为社区空间“主理人”……在鳌江镇南门社区,居民脸上洋溢的笑容就是幸福二字的具象化体现。 “走进社区‘门’,就是一家人。”这句充满着暖意的话,并非该社区党总支书记徐秀的无的放矢,“让每一个走进社区的人找到幸福感和归属感!”立足居民需求,围绕“一老一小一特一青”开展定制化服务,以“微治理”激发社区“大动力”,南门社区借力“温·社区”品牌打造,成功营造新老居民一家亲,全年活动不断档的良好氛围,让社区成为和谐、包容、温暖的大家庭。 织密网格, 服务群众有温度 南门社区位于瓯南大桥以南,是鳌江码头文化的起源地之一,是鳌江单体最大的旧城改造项目发生地,也是该镇打造“浙南陆家嘴”的核心区域。曾经密集的老旧民居在经历2017年大规模拆迁后,如今已然是一片高楼林立的全新气象。社区建设迭代,新老居民更替融合,和谐是该社区蝶变的最重要基底。 “拆的是房子,不散的是人心。”徐秀笑着说,绝大部分居民户籍都没有外迁,大家依然是南门人。在拆迁之初,不少居民就纷纷表示,不管身在那里,都会常回“家”看看。后来,随着新居民迁入,人口体量增加,大家最担心的新老居民融合“阵痛”却并没有出现。“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出现一起大型邻里纠纷。”该社区通过织密微网格,以最贴心、优质的服务将矛盾化解于细微之处,为社区的稳定、安全加码。 由于乔迁新居的住户密集,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扰民,于是网格员在走家入户了解情况后,统一规定烟花爆竹燃放时间段;新、老住户在业主群偶尔会出现意见分歧,网格员就把大家召集起来,面对面交流,在彼此熟悉的过程中,也为小区建设提出建议……南门社区将下辖的6个小区、2953户居民划分为28个微网格,并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推动小区成为基层治理的单元格。尤其是在推进未来社区建设过程中,通过小区“细胞工程”,梳理各个小区资源清单和需求清单,推动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有效打破新老居民群体隔阂,并组建8支志愿服务团队,实现小区自我服务;定期召开“南门管家”圆桌会,实现“社区事居民议”,让小事不出楼、矛盾不出社区。 暖心活动, 拉近居民“邻”距离 夜幕降临,南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大楼里依旧灯火通明,甚至比白日里还要热闹。书法教室里,学员们正聚精会神地从一笔一划入手,扎实练习基本功;越剧班里,不时传来咿咿呀呀别具韵律的曲调;而健身操的班级则更显活力,数十人跟随动感的节奏挥洒汗水。 “只要时间允许,基本上大小活动都会参加。”林黎是社区活动的积极分子,无论是各类培训班,还是送下乡等文体活动,都少不了她的身影。尽管她现在居住的地方距离南门社区辖区有几公里,但是一点都不影响她参加社区活动的积极性。“与老邻居见面特别亲切,每个周末,回老社区聚一聚,是我们这些老南门人约定俗成的习惯。”作为社区的“原住民”,林黎还和姐妹们一起发挥主人翁精神,主动带动新居民融入社区生活。从包饺子、煮元宵、写春联、折纸花等传统民俗活动,到新春迎新会、居民艺术节等,月均数十场不同主题的活动已然成为邻里互动的连心桥,在欢声笑语中不知不觉就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哪怕不是本社区的居民,我们也欢迎来参加。”徐秀脸上满是自豪的神色说,“特别是春泥活动,有不少昆阳甚至龙港的居民慕名而来。”该社区还以老百姓感兴趣的“公共话题”精准切入,发动全员共同参与社区活动和服务项目设计,成功落地筑梦夏令营等项目30余个。 盘活资源, 激发社区新活力 加码民生服务,底气由何而来?南门社区给出自己的答案是:盘活各方资源为我所用。 社区工作,核心在人。该社区积极挖掘居民里的能手、达人,以人岗相适的形式参与社区治理。目前,已经筛选了15名达人形成社区“达人库”,助力“南门课堂”品牌的打造。 陈余管便是这个“库”里的书画达人,他负责的书画课堂是该社区的热门公益课之一,每期都处于爆满状态。他调侃说,自己和学员属于双向奔赴,每天都在忙并快乐着。“觉得特别有意义,收获到不一样的满足感。”如今,不少学员成了他的“铁粉”,自己学习的同时,还呼朋引伴纷纷加入其中。同时,社区还推出兴趣导师、公益夏令营、中国美术班等21个子项目,年均惠及群众近两万人。 另外,面对基层治理中的各种“疑难杂症”,该社区用活老书记、老主任和两代表一委员力量,组建志愿联盟,打造“古鳌大妈”调解室、“南门姐姐”志愿服务队等金字招牌,累计调解矛盾纠纷554件。 建好社区、过好日子,让每一位居民都乐享红利,在徐秀看来,社区治理,只要人心齐,一切水到渠成,“把每一件事都做到大家心坎上,他们自然会为这个大家庭出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