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府门户网站  > 经济信息

温州为“一片叶子”谋划产业新赛道


“美若西施”“酣睡如泥”“酒消云外”……一款款“语出惊人”的包装语,道出不同种类茶的功效:或能养颜、或能安神、或能解酒。4月29日,这些由茶企带来的“创意茶”在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上很“吸睛”。

温州是中国早生茶树的重要发源地,也是中国茶文化研究的重要区域。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温州茶,这片脉络里流淌着瓯越文化基因的古老“叶子”,正在借助文化与科技的加持,向产业新赛道打响“茗”气——

日前,温州围绕茶产业、茶文化、茶科技“三茶”统筹发展理念,对传承弘扬瓯越茶文化、凝心聚力打造“早茶强市”作出新的谋划部署。发展一叶兴“瓯”的现代茶经济,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现代茶经济的新赛道要从哪里打开?

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全市茶园总面积达29万亩,茶叶总产量7678吨,产值突破15.23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143吨,产值达12.68亿元,占比超八成。量大质优,为温州茶产业向高附加值领域转型提供了坚实基础。

永嘉、泰顺、平阳、苍南等重要茶叶产区顺应大势,率先融入大健康、文旅等新赛道,借助“产农研”等合作模式,催生新茶饮、保健茶、茶庄园等新产品、新业态,用“一片叶子”创造出丰富多元的价值。

“茶+科技”推动健康属性融入生产链条。在温州市茶文化研究会会员大会上亮相的这些新式养生茶,茶叶原材料均来自苍南共富茶园。当地茶企与苍南县桥墩镇、五凤乡、矾山镇的300多户茶农签订订单,联手打造总面积1300多亩的共富茶园,并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陈宗懋院士团队、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团队合作,探索“以茶兴业、以茶富民”的绿色发展路径。

“茶+文化”让古老文化与现代文明擦出潮流火花。温州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茶圣陆羽在《茶经》中写到“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明清时期“雁荡毛峰”“平阳黄汤”被列为贡茶;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的宋代茶具,印证了温州作为古代海上茶路枢纽的辉煌历史。从G20峰会到亚运会舞台,从央视春晚到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名扬世界的《采茶舞曲》就在泰顺县东溪乡采风诞生,如今泰顺以《采茶舞曲》为引擎打造茶歌小镇,通过“茶旅融合”将茶山变景区、采茶化体验,延伸出文创旅游产业链。

“绿色产业”长出乡村振兴的“金色引擎”。日前举行的乐清市第九届茶文化周上,温州的雁荡山与台湾的阿里山“以茶结盟”,两岸茶企推动“茶旅融合”共拓市场,将茶园变景区、茶厂变体验馆,带动数万茶农增收。无独有偶,苍南“长生老号”以非遗技艺创制九制黄精奶茶,乐清融合雁荡毛峰与瓯窑技艺打造采茶露营基地,泰顺独创的“见信如面”文创茶礼将木活字与紧压茶工艺结合,让传统技艺化身传递乡愁的文化信使……“一片叶子”带富一方百姓的共富产业正在温州大地上铺展。

在这些基础上,我市将根据《温州市茶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充分发挥“江南春茶第一早”的特色优势,做好早生种、早春茶、早文化的“早”字文章,全力推进从“浙江第一早”向“中国早茶发源地”品牌形象升级,打造“早茶强市”。

记者手记>>>

一片茶叶的破界之旅

温州茶文化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响中,不断书写着生生不息的新篇章。细看这些年温州茶产业创新的背后,始终有一种“闯”的基因。

在科技的加持下,茶多酚面膜、含茶化妆品、茶氨酸牙龈修护牙膏等产品层出不穷,一片东方树叶实现从“柴米油盐”到“诗和远方”的破界生长。在文化的赋能下,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文化引领“招数”,打开一条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路径。

或许,温州茶最动人的创新,在于它始终相信:茶香氤氲处,自有新天地。当科技与文化为茶产业插上翅膀,古老的“一片叶子”便伸向了更辽阔的天空。记者 黄荣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