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历了一个降水量创纪录的梅汛期后,我市即将迎来严峻的高温考验。温州市气象局7月2日发布重要气象报告,今夏我市气温预计将偏高甚至异常偏高,高温强度可能超过去年,极端最高气温或达39℃—41℃,持续时间长,对城市运行特别是电力保供构成重大挑战。 回顾今年梅汛期(5月17日至6月30日),全市平均面雨量达到425.2毫米,显著超过历史平均数值,其中文成、泰顺等地降水尤为集中,呈现出累计雨量大、小时雨强、空间分布不均的特点。然而,充沛的降水并未能阻挡高温提前的脚步。数据显示,今年我市最早的高温日出现在3月27日的文成县(37.4℃),市区则在6月15日迎来首个高温日(35.9℃)。截至6月30日,全市平均高温日数已达4天。 这份报告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对今夏高温趋势的预判。报告指出,近二十年来,我市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以2022年和2024年为例,这两个出现极端高温的年份仅相隔一年。2022年,我市经历了破纪录的高温,市区最高气温达41.8℃,全市最高出现在永嘉,达42.9℃;全市平均高温日数达41天(远超常年平均的16天),市区更是高达63天(远超常年平均的18天)。2024年同样出现了大范围持续性高温,全市平均高温日数34天,市区高温日数再次达到63天。历史数据显示,近二十年已成为温州高温最为频发的时期。 基于当前大气环流状况,并结合国家气候中心的预测,市气象部门预计今年夏季我市高温天气将呈现“强度强、时间长”的特点。全市平均高温日数预计在20至30天之间,较常年明显偏多,虽然略低于去年的34天,但高温强度将超过去年。最令人担忧的是出现极端高温事件的可能性,极端高温预计可达39℃—41℃。一个明确的信号是,预计7月4日至8日,我市就将遭遇一轮38℃—40℃的持续极端高温天气过程。 高温将直接转化为电力需求的巨大压力。市气象局与市电力局联合分析显示,高温日数与用电负荷增长呈现强正相关关系。数据显示,高温日数每增多一天,夏季全市用电负荷将增加25万—30万千瓦。以去年为例,尽管夏季平均气温仅比前年高0.5℃,但因高温日数激增12天(达到34天),总用电负荷显著增加了6.8万千瓦。在极端高温天气下(如市区达40.0℃时),市区单日最大负荷曾高达1276万千瓦。即将到来的7月4日—8日极端高温过程,无疑将对全市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构成严峻考验,电力部门已进入迎峰度夏临战状态。 针对即将到来的高温酷暑及潜在风险,市气象局在报告中提出了明确的关注重点。首要任务是高度重视高温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相关部门需密切监测,科学研判干旱发展趋势,强化抗旱水源管理,做好能源尤其是电力的迎峰度夏保供工作。同时,森林火险等级将因高温干燥急剧升高,需严防森林火灾。加强高温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同样关键,要普及高温条件下安全生产、防暑降温的科普知识,提升市民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尤其要警惕因消暑导致的溺水事故。此外,随着副热带高压季节性北抬,其南侧异常偏高的海温,使得菲律宾以东洋面及我国南海台风生成条件有利,也需未雨绸缪,做好防台准备工作。 气象专家提醒广大市民,持续高温对人体健康、农业生产、水资源供给等多方面都将带来不利影响,请密切关注最新天气预报预警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应对,确保安全度夏。各相关单位和部门需加强联动,落实各项防范措施,共同守护城市安全运行的生命线。(记者 徐龙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