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务专题  > 服务三农

平阳县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


 经综合分析预测,2016年我县水稻主要病虫总体呈偏重发生态势,水稻重大病虫发生形势依然严峻,防控任务十分艰巨。为做好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工作,减轻病虫危害,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根据《浙江省2016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浙植〔20169号),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本防控方案。

、防控目标

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确保水稻区域性重大病虫害不造成重大损失,局部性重大病虫害不暴发成灾。水稻重大病虫防治处置率达到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实施面积12万亩以上;绿色防控技术应用面积达到25%;总体防治效果达到85%以上,病虫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内。

、防控策略

以稻田生态系统为中心,强化分区治理,主攻重大病虫和重发区域,优先使用生态调控、健身栽培、抗(耐)病虫品种、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强化自然天敌的控害作用,减少农药使用。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相融合,抓住防控关键时期,科学用药,保障水稻产量、质量和稻田生态安全。

、防控措施

(一)分区防控重点

1. 平原双季稻区:早稻重点防控二化螟、纹枯病,预防恶苗病,关注稻纵卷叶螟、白背飞虱;连作晚稻重点防控稻飞虱(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预防稻曲病,关注二化螟和细条病等。

2. 平原单季稻(混栽区)区:重点防控稻飞虱、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纹枯病,预防干尖线虫病稻曲病,关注稻瘟病和细条病等。

3. 山区单季稻(中稻)区:重点防控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纹枯病,预防稻曲病,关注二化螟和稻瘟病等。

)主要技术措施

1. 稻飞虱。重点防治褐飞虱和白背飞虱。采取生态工程技术保护天敌,提高自然控制作用。推广田埂留草,田种植芝麻、大豆等显花植物,为天敌提供蜜源和庇护所,水稻分蘖前尽量减少化学农药防治,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药剂防治必须坚持“治前控后”的防治原则,重点抓好主害代前一代的防治,病毒病流行区要同时抓好秧苗期的防治。苗期重点抓好药剂拌种和带药下田,大田于低龄若虫高峰期用药。防治白背飞虱选用高含量的吡虫啉、噻虫嗪等(不提倡使用毒死蜱、噻嗪酮);防治褐飞虱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呋虫胺烯啶·吡蚜酮等,田间虫量大或不同虫态混发时吡蚜酮应与烯啶虫胺、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等速效性药剂混用(停止使用吡虫啉,不推荐啶虫脒、噻嗪酮);防治灰飞虱可选用吡蚜酮、烯啶虫胺等。用药后5-7天要及时检查防治效果,对防治效果不理想的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

2. 稻纵卷叶螟。苗期、分蘖期要放宽防治指标,尽量不用药,充分利用水稻自身的补偿作用,保护天敌,提高天敌的控害能力药剂防治重点保护水稻功能叶,在水稻功能叶抽生至破口期,稻纵卷叶螟2龄幼虫高峰前选用氰虫毒死蜱、四氯虫酰胺、茚虫威、氰氟虫腙等进行防治;兼治二化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阿维氯苯酰,兼治二化螟、稻飞虱可选用氯虫噻虫嗪。防治稻纵卷叶螟施药要用细喷雾,注意药剂轮换使用。

3. 螟虫。冬闲田春季越冬代螟虫化蛹期翻耕灌水沤田,降低虫源基数。二化螟危害严重区域,要加强区域治理,在田边种植香根草等诱集植物;从越冬代开始,蛾期应用二化螟性信息素诱杀成虫,减少螟虫的种群基数;根据虫情,抓好重点区域、重点田块的化学防治。药剂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氯虫噻虫嗪等;对氯虫苯甲酰胺已产生高水平抗性地区,选用甲氧虫酰肼+阿维菌素、乙基多杀·甲氧虫等,掌握在螟虫卵孵高峰期用药。

4. 稻瘟病。病区种植抗病品种,减少上年感病品种。在病区,对上年已发病的品种,移栽前选用三环唑带药下田;分蘖期发现发病中心要立即用药;在水稻孕穗末期至破口期前施药预防,破口抽穗期如遇连续阴雨天气,应在齐穗期再用药一次。对常规晚粳稻在破口前要全面施药预防稻瘟病。防治叶瘟推荐使用春雷霉素+稻瘟灵;预防穗瘟选用三环唑、稻瘟灵、肟菌戊唑醇等。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避免使用低含量复配剂。

5. 纹枯病。加强肥水管理,搞好健身栽培,分蘖后期适时搁田。药剂防治重点在分蘖末期至孕穗抽穗期。药剂可选用噻呋酰胺、苯甲嘧菌酯、肟菌戊唑醇、戊唑嘧菌酯、噻呋·嘧苷素等,减少单一井冈霉素的使用。破口至抽穗期使用三唑类杀菌剂防治纹枯病要掌握用量,不能盲目混用和加大剂量,以免产生药害。

6. 稻曲病。合理施肥,提高水稻抗病性。药剂防治要掌握防治适期,籼粳杂交品种在10-20%主穗剑叶万全抽出时用药,药后如遇连续阴雨,药后7天药一次常规晚粳稻约70%主穗剑叶抽出时用药药剂可选用苯甲丙环唑肟菌戊唑醇、氟环唑等,可兼治纹枯病。施药时,可配合使用喷施宝有机水溶肥料,增强水稻抗逆性,促进水稻增产。

7. 恶苗病和干尖线虫病。重点做好药剂浸种。早稻全面应用咪鲜胺、氰烯菌酯浸种防治恶苗病。单季稻、连作晚稻选用氰烯菌酯浸种预防恶苗病;需要防治干尖线虫病的,可选用含杀螟丹的复配制剂

8. 病毒病。水稻秧苗期是防治病毒病的最佳时期,病毒病潜在流行区要重点抓好药剂拌种和带药下田(主要针对中、晚稻),控制前期媒介昆虫,减轻病毒病的危害。播种前选用吡虫啉、噻虫嗪或丁硫克百威拌种剂拌种,控制苗期灰飞虱、白背飞虱,兼治稻蓟马,预防水稻病毒病;水稻移栽前3-5天选用氯虫噻虫嗪、吡虫啉、吡蚜酮等带药下田,控制大田前期灰飞虱、白背飞虱为害,减少水稻病毒病的侵染,选用氯虫噻虫嗪带药下田还可减轻大田前期二化螟的危害。

9. 细菌性病害。种植抗(耐)病品种,加强水肥管理、防止窜灌、漫灌。预防细菌性病害,病区要培育无病壮秧,移栽前做好带药下田(连晚细条病);大田田间出现病株要立即用药(早稻白叶枯病、连晚细条病),控制发病中心;特别是连作稻区和混栽区台风暴雨过后要全面用药预防,防止病害流行。药剂可选用噻唑锌、噻菌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