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红色平阳  > 红色地标

抗日干校: 锻造军政干才赴征程



 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我县启动“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大型采访活动,聚焦党史学习、红色地标、红色故事、红色精神、红色堡垒、民企党建,全媒体开设专栏,刊播系列报道。平阳县传媒中心推出“踏访红色地标”子栏目,通过多路记者踏访平阳红色地标,实地探访我县重大党史事件发生地,为广大读者挖掘鲜为人知的革命故事,重温革命历史,传承革命精神。

山门镇凤岭原山门畴溪小学有一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现存的西楼二层木结构楼房显得格外古色古香,斑驳的课桌椅和黑板,向人们讲述着这里曾发生过的革命往事。

1938年1月,闽浙边临时省委为适应形势需要,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该校是南方八省十四个革命根据地唯一的抗大式干部学校,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抗日青年干部,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全国掀起了抗日救亡运动。为了培养抗日救亡青年干部,闽浙边临时省委于1938年1月15日借用原山门畴溪小学校舍,创办抗日救亡干部学校。粟裕任校长,黄先河任副校长,黄耕夫任教导主任。学员来自温州、台州、宁波和上海各地大中学生及社会知识青年。学校开设哲学、政治经济学、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游击战术等4门课程。身为校长的粟裕提倡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并亲自讲授游击战术。

“粟裕把自己当年跟随毛泽东、朱德学打仗的经验,系统化形成了游击战术,且亲自给学员讲授游击战术。他在讲授的时候,不仅讲理论,还实战演习。”县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陈敏介绍。

1938年3月,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副书记兼组织部长曾山在这里向学员作形势与任务的重要报告,让大家备受鼓舞和教育。3月15日,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提前结业。部分学员组成随军服务团,随粟裕北上抗日;部分学员组成新四军流动宣传队,深入闽浙边各地宣传抗战;多数学员则被分配到浙南各地和全省其他地方开展抗日战争。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东西两边各有1幢6间2层木楼和1间厢房,称为东楼、西楼。东楼由于残损严重,已于1964年拆除,现作遗址保护。楼下为教室,楼上为教员和学员寝室。

校园里有一片桂花林,是刘英、粟裕当年种植的。“他的愿望是把骨灰撒到这里。”粟裕之孙粟志军告诉记者,粟裕深情眷恋着当年战斗过的土地,家属尊其遗愿,将部分骨灰敬撒在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旧址。

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虽只存在短短两个多月,却培养了干部,团结了大批进步青年,推动了浙江的抗日救亡运动。

在粟志军眼里,这所抗校不是普通学校,它从某种角度而言,发挥的作用比现今的党校更为独特。“在当时,他们能抱着这么强烈的信念,以生命为代价换取国家的未来,由此可见这所学校的意义重大。”

当年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曾借用畴溪小学的校舍办学,如今省委党校平阳分校也位于畴溪之滨,故取名“畴溪大讲堂”,体现对红色基因的传承和致敬。省委党校平阳分校不定期邀请高校专家学者、省市党校系统名师、优秀党政领导干部为党校学员和教职工授课,授课内容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等专题,使其成为宣传党的思想、传播党的理论的一大阵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