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里的南麂,暖阳肆意挥洒。碧蓝的海面上,清晰可见海草随波摇曳。鹭鸟迎着阵阵海风在浪尖欢快飞舞,不时落在退潮的潮间带上啄食贝类。葳蕤的植被蔓延在悠长的海岸线,海水轻拍引出了横爬乱窜的小沙蟹。后隆村里,“蓝马甲”“红马甲”穿梭在渔村的小巷中,一边发放材料,一边向村民宣传海洋生态保护知识……近日,海洋生态科普宣传周在南麂岛举行,来自各行各业、四面八方的爱海力量,净滩科普多样践行,协力共筑生态海岛。 “海洋和陆地都是我们的家园,理所应当要保护好、守护好。”参加科普宣传活动的志愿者停下奔走宣传的脚步,眺望着前方的海面。近年来,南麂列岛坚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生态发展和生活富裕齐头并进、共同发展,谱写人与海洋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新篇章。 守护蔚蓝,改善海洋生态环境 作为浙江的“宝岛”,南麂列岛是我国第一批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于1998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多年来,南麂生物多样性逐步丰富并不断有新发现,是良好海洋生态的直接表现,除了“天生丽质”,这背后折射出的,是南麂生态保护的生动实践。 自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成立以来,为了给海洋生物创造休养生息的“安乐窝”,始终把生态修复、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推动生态保护的主抓手,坚持生态修复从整体落实,完成铜藻场重建,建设南麂列岛海域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累计放流1亿单位以上各类渔业种苗;修复马祖岙、国姓岙等沙滩岸线,水仙花保护和修复工程持续推进。污染防治从源头做起,同步实施海滩垃圾100%上岸处理、垃圾生态化外运、入海排污口治理、废油全回收等行动。 “为高效进行差别化管控,南麂列岛保护区内还实行核心区、缓冲区、实验区三级分区保护。”南麂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先后投入1.74亿元进行的保护区核心区居民整体搬迁工程,将岛上常住人口由1500人减少到500余人,并拆迁复绿面积2.8公顷,扩大生态空间,减轻岛上环境压力。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南麂当地仍绷紧“生态保护”弦不放松,对大沙岙、新码头、三盘尾、火焜岙等主要港湾和岙口实行定期清理,持续实施保护区管理局、南麂镇、行政村三级管护联动机制,开展“碧海”“海盾”“护岛”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各类破坏生态环境违规违法行为。 一直以来,南麂人对生态重视和保护的决心从未改变,探索走出了养海护海的新路子,而固化这些宝贵的创新经验,则成了一系列围绕南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顶层设计的重要任务。聚焦海洋、海岛保护,《浙江省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基本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先后出台,编制完成《南麂湿地保护专项规划》,全方位协同推进南麂列岛保护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 如今的南麂岛,海更蓝、岛更秀、湾更美,大檑山屿和竹屿岛上生长的野生水仙花,其密度之高、生长之盛、花香之浓、实属沿海岛屿罕见;南麂蹄状藻、南麂侧链藻等微小型藻类于世界范围内首次在南麂记录;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和黄嘴白鹭过境栖息,黑尾鸥等鸥科鸟类在南麂海域活动越来越频繁,南麂平峙岛更在今年7月份迎来第一只极度濒危物种——“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小宝宝的诞生……“碧海仙山”“贝藻王国”正如群星闪耀,璀璨迷人。 科普科研,打造海洋生态屏障 “保护工作需要人人参与,这几年通过加强科普,明显可以感受到大家的整体保护意识在提高,村民也会自发加入到生态保护行动中来。”海之梦海洋环保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说。借助科普日等重要宣传平台开展活动、不定期走村入户宣传、净滩专项科普活动……除了环保志愿活动,今年上半年,南麂海洋科教馆正式开馆,通过LED交互式场景呈现奇幻瑰丽的海底世界,展示大量以南麂海洋生物(贝藻类)为主的科普知识点;已基本完成建设的南麂海洋科技中心,项目建设内容包括海洋生物研究中心、贝藻育苗室、大黄鱼育苗室、循环水养殖系统等配套设施工程,通过创新科普方式,充分发挥南麂保护区自然教育功能,让每一位游客、岛民成为守护海洋生态的“蓝色市民”。 在南麂保护区内,海岛生态恢复已见效,但如何保住成果并进一步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南麂紧跟时代步伐,通过加大设施投入、引进专业人才、与高校和科研院校积极合作,围绕南麂列岛海洋贝藻类、海洋性鸟类、野生水仙花等主要保护对象开展保护与研究,利用科技赋能,加强南麂资源管护和生态监测系统建设。 谈保护,摸清家底是关键。“针对保护区内生态监测工作点多、面广、量大的问题,目前已布设监控摄像探头共58套,保护区监测监管100%全覆盖。”在做好传统陆岛巡逻执法的基础上,依靠数字赋能,保护区通过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天、空”监测设备,结合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地面监测站点等“地面”监测网络,创新水下监测平台,积极探索推进“天、空、地、海”一体化、可视化、精细化、智能化生态监测总体布局,有效提升保护区监测面和管控能力。 从老一辈的“徒步丈量”,到如今的“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保护区借助科技力量“保护完整生态链,科研探索新物种”,依托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温州市院士专家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持续强化与各科研院校(所)“产学研用”合作,常态化开展生物和生态监测,打造贝藻类、鱼类、岛屿陆生动植物及海洋生态环境等监测数据库。目前,科研工作者们陆续在南麂发现了硅藻5个新种、5个中国新纪录属、24个新纪录种,以及10个线虫新种;与中科院海洋研究所、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研究所等20余家科研院校(所)合作开展贝藻类、“蓝色碳汇”、野生水仙花、石斑鱼人工繁育等科研课题研究2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推动生物多样性持续恢复修复。 生态养殖,经济环境良性发展 从鳌江码头出发,在船上远眺,就能看到不少的大黄鱼养殖网箱遍布水域。这片广袤的海域不仅是各种海洋生物的繁衍栖息地,也支撑着南麂经济圈的繁荣发展。就在上个月,温州永丰南麂海洋牧业有限公司养殖的南麂大黄鱼首次落地米兰,踏上欧洲之旅,因口感鲜美被当地的华人华侨抢购一空。“能够出口欧洲,正是说明了我们的大黄鱼品质过硬,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养出高品质的大黄鱼。”该公司负责人叶永丰介绍。 近年来,在政府部门牵头下,南麂积极引导、扶持渔民进行深水抗风浪养殖网箱建设。从出海捕捞到近海深水渔业养殖,“靠海吃海”换了底色,渔民换了“战场”,尝试在人与海的平衡中找到最优解。此后,“渔业互助保险”落实、创新冰鲜大黄鱼运输方式、南麂大黄鱼协会成立出台养殖规范条例……渔民们放开手脚从事大黄鱼养殖,经过多年的生态保护、养殖实践、技术革新,大黄鱼养殖逐步走上一条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绿色富民发展之路,连续多年荣获省农博会金奖,成功登上G20杭州峰会国宴餐桌,“游”出了2个多亿元的产业。 南麂大黄鱼声名远播,游客纷至沓来,渔民的身份也悄然发生变化。近年来,南麂积极探索尝试“往深水养殖走、往岸上走、往休闲渔业走”的渔民转产转业“三部曲”,选择“洗脚上岸”的渔民不仅开起渔家乐、办民宿,今年6月份,我县首个以大黄鱼为主题的渔旅休闲项目——海洋牧歌渔旅体验园也开始运营。别样的海岛风情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垂钓爱好者,开业至今,日均为500人提供“垂钓+观赏”的高端享受。在“优生态”的同时,实现渔民增收双赢。 “只有保护好环境,才会有发展。”如今,守护碧海蓝天已经成为每个岛上居民的共识。为保持生态和环境优势,渔民还自发成立义务巡逻队劝阻游客和村民非法捕捞、采集。 多元发展前景可观,渔民们有了畅想美好未来的底气;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和逐渐完善的海洋生态保护体系,将南麂列岛置身于更加开阔的视野。但海洋之于南麂岛,远不止于此。深入保护和修复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生态,国际海洋湿地(国家公园)研究中心、南麂贝藻种质室、生态检测样地建设加速,开展生物多样性潮下带监测及蓝碳数字平台建设,创建国际湿地城市、推动滨海湿地申遗……南麂岛上,一个个大胆创新的故事正在续写,致力于“中国黄鱼,南麂出品”品牌打造,南麂还将继续坚持以大黄鱼为龙头产品的生态养殖产业高效优质发展,推进渔旅融合发展模式,鼓励岛民拓展经营项目,全力促使保护区群众真正享受到生态环境带来的价值转化,加快打造南麂海洋经济示范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