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政策文件  > 乡镇部门文件
索引号 001008003008052/2023-133489 主题分类 其他
组配分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平阳县残疾人联合会
生成日期 2023-02-15 公开方式 主动公开
文号 平残联〔2023〕3号
其他信息

关于建立残健融合机制的通知


各乡镇党委,县机关有关单位党委(党组):

根据《关于印发现代社区建设暨“共享社·幸福里”建设 “十二项行动”专项工作方案的通知》(温现社办发〔2022〕4 号)、《关于印发现代社区建设暨“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四张清单”的通知》(平现社办发〔2022〕2号)文件精神,为深化助力全县现代社区建设暨“共享社·幸福里”建设,推进“一老一幼一特”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经研究,决定建立残健融合机制,实施“六大行动”,推进六方面融合,实现残疾人的“一天、一生幸福可感”,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乡社区工作和残疾人事业发展的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建设现代社区目标,聚焦满足残疾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公共服务中全面融入助残优质服务,通过“共享社·幸福里”服务阵地和配套设施共建共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优质共享,让残疾人更加方便快捷享受家门口的助残暖心服务,促进残疾人事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全县残疾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目标任务

到2023年底,残疾人人数在30人以上的“共享社·幸福里”建设社区实现助残暖心服务驿站全覆盖,到2024年底,残疾人人数在30人以上的“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农村实现助残暖心服务驿站基本覆盖。

三、具体内容

(一)实施“治理共参与”行动,推进作用发挥融合。坚持党建引领残疾人社会保障工作,强化乡镇党委和村社党组织对残疾人各类组织各项事务的领导,引导有条件的残疾人服务机构建立党组织,健全助残服务资源聚合、人员整合、事项统合、阵地融合的统筹机制,增强基层的承接功能。积极引导残疾人参与村社治理,鼓励有能力有意愿的残疾人参与村社事务管理和小区业主委员会工作。

(二)实施“困难共排摸”行动,推进帮扶力量融合。将助残工作纳入专职社区工作者、专职网格员工作范畴,开展对残疾人入户访视和困难排摸工作,统合工作力量,做好残疾人的社会保障、康复、教育、就业、托养、维权、无障碍建设、文化、体育等工作,重点帮助解决困难残疾人的“急难愁盼”问题。

(三)实施“阵地共建设”行动,推进活动设施融合。村社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邻里食堂、老年活动场地、托育服务阵地、妇女儿童综合服务站点、“共富工坊”等基层阵地要开展适残化改造和无障碍环境建设,为开展社区残健融合活动提供基础保障;物品共享平台要根据实际需求增加轮椅、拐杖等辅具提供残疾人无偿使用;体育健身区域和休闲文娱区域要适当增加残疾人专用设备和康复健身器材,组织残疾人开展文体活动,引导和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活动。

(四)实施“解需共助力”行动,推进服务供给融合。持续实施民情“三最”表制度,健全结对帮扶机制,有序组织党支部与残疾人之家、党员干部与残疾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定期走访联系、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深化“初心启航之地·红色志愿之城”建设,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和村社党员志愿服务队伍,对接社会组织、公益组织、爱心人士,围绕残疾人的工作生活需求,协同开展志愿服务。

(五)实施“岗位共倾斜”行动,推进就业致富融合。有条件的社区要建立社区残疾人之家,建有“共富工坊”的村社,优先安排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或居家灵活就业岗位,优先为残疾人提供技术培训、职业介绍、来料加工、直播带货等就业服务,应急、网格、保洁、快递、托育等岗位要优先安置残疾人。

(六)实施“健康共保障”行动,推进医疗服务融合。有健康诊疗驿站的社区,为残疾人提供医疗康复和精神残疾人免费服药服务;以社区卫生院为载体,有针对性地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心理疏导和责任医生签约服务。

四、创新举措

(一)服务对象精准化建档。运用数字化手段,以持证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和入户访视为切入口,通过“数据+算法”形成辖区内持证残疾人“一人一档”精准画像。社区工作者通过掌上“连心e站”应用,实时采集残疾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实现服务对象建档精准化。

(二)服务形式数字化赋能。实施残疾人卡证融合项目,协助残疾人申领电子证照,帮助残疾人线上办理27项补助补贴,推进残疾人服务“一件事”政策集成联办全面精准落地,实现惠残服务掌上“一键直达”。

(三)服务机制积分化创新。探索“积分制”管理制度,引导辖区内企事业、社会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残疾人友好型社会建设,开展理发维修、送餐送药、公共出行、保洁净居等助残志愿服务。服务情况纳入“积分制”管理,视情给予奖励。

(四)暖心服务闭环管理。组建“1+5”暖心系列精细化扶残助残服务体系,“1”为助残暖心服务驿站,“5”为暖心探访、暖心照护、暖心就业、暖心送医、暖心出行等五个暖心服务项目,居家助残暖心服务需求在该模式内闭环解决。残疾人、志愿者融合参与社区助残服务,形成“暖心助残服务闭环”“残健融合服务闭环”双服务双循环,积极构建“推门可见、社区可感、人人参与”的基层助残暖心服务生动局面。

五、工作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乡镇党委要积极推进残健融合机制落地落实,将助残优质服务作为现代社区建设和“共享社·幸福里”建设重要内容,助残暖心服务驿站标识悬挂、制度上墙工作由乡镇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实施管理。残联组织要指导乡镇和村社建立残健融合机制,加强对助残暖心服务驿站建设的工作指导,组织动员残疾人积极参与残健融合活动。乡镇、村社要保障助残暖心服务驿站建设和运维经费,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二)强化统筹推进。各地相关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联动,将助残暖心服务驿站列入现代社区建设暨“共享社·幸福里”建设单元验收重点内容,同步推进、同步验收,积极助推残健融合机制的建立健全,及时发现破解困难和问题,凝聚行动强大合力。

(三)营造浓厚氛围。要加大宣传力度,运用各类媒体,深入挖掘和宣传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先进经验和典型事迹,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浓厚氛围。


附件1 助残暖心服务驿站规范化标识


 

附件2 “共享社·幸福里”助残优质服务清单

1. 开展残疾人入户访视;

2.党支部与残疾人之家、党员与困难残疾人结对帮扶;

3.提供适残化和无障碍环境服务;

4. 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残疾人就业;

5. “共富工坊”优先安排残疾人辅助性就业或居家灵活就业;

6.建立社区残疾人之家;

7.为残疾人提供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和健康管理服务;

8.协助残疾人申领电子残疾人证;

9. 组织残疾人开展文体活动;

10.开展志愿助残服务;

11.为困难残疾人提供免费或低价供餐服务;

12.开展残疾人普法宣传和政策宣传。


附件3 助残暖心服务驿站“双五”规范化建设要求

一、建设标准

1.有标识。驿站名称、形象标识、功能定位“三统一”,便于广大群众识别和认同。

2.有场所。要有固定的服务场所,可借助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礼堂等阵地资源,通过共建共享,实现设施和功能融合利用。

3.有设施。要配备有助残暖心服务等必要的适残化基本功能设施。

4.有队伍。要健全“残疾人协会+专职委员+志愿者”基层助残服务队伍体系,为残疾人提供入户访视、就业保障、托养庇护、康复救助、暖心关爱等服务。

5.有制度。要有健全的服务管理,基本信息登记制度、专职委员信息公开、志愿服务、教育培训、就业登记、积分管理、数字化服务等制度。

二、基本功能

1.宣传教育。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残疾人共同富裕先进典型,讲好残疾人故事,引领残疾人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省残联“就业宣传年”主题活动内容,普及有关残疾人的法律法规及就业扶持政策等。

2.就业帮扶。链接就业岗位信息,提供就业咨询指导服务,引导残疾人“家门口”创业就业。发布技能培训清单,推荐参加非遗文化、美食制作、直播电商等实用技能和就业技能培训,提升残疾人就业能力水平。做好就业帮扶,提供就业资源链接、政策宣讲、公益性岗位开发、指导帮带等服务,宣传典型案例。

3.公益关爱。围绕残疾人的居家生活、日常小事、微心愿等需求,就近就便开展净居亮居、助医助行、生活照护等助残志愿服务,形成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立足残疾人所需所盼,联合有关部门建立残疾人关爱工作机制,组织残联干部、专职委员、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常态化开展走访慰问和关爱服务活动。

4.康复服务。立足残疾人实际康复服务需求,统筹协调资源力量,以社区卫生院为工作载体,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抓手,助力开展心理疏导、家庭医生签约、辅具适配、医疗康复等服务。

5.拓展服务。根据本地实际情况,贴近辖区内残疾人实际需求,畅通便民服务渠道。将“残疾人之家”等作为驿站工作触角的延伸,鼓励引导和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开展拓展性、多元化助残暖心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