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媚的阳光洒向农田,青翠的玉米秆和碧绿的稻苗迎风摇曳,刚下农活的村民走在田间小路上,洒下阵阵欢声笑语;午后宁静的村庄里,坐在家门口休憩闲话的老人,河边浣洗衣物的妇人,嬉戏追逐的孩童发出银铃般的笑声……从周垟到厚垟,从湖岭到湖屿,漫步在平阳的一个个乡村,穿过田间地头,走过阡陌巷弄,一幅幅欣欣向荣、和谐共生的新农村图景跃然眼前。 眼下,和美乡村建设在全县各地开展得如火如荼,从美丽乡村到和美乡村,农村将迎来哪些迭代升级的新发展?平阳又将如何念好“和”字诀,打造老百姓向往的生活? “和”是家门口可以观赏的好风光 湖畔杨柳垂堤岸,小荷微微漾波上。走进水乡周垟,入目是平宽丰腴的田畴,粉葺一新的民居,纵横交错的路道两旁既有古色古香的亭台楼阁,也有时尚潮趣的打卡项目,装点着这个日新月异的魅力乡村。 在村子入口处,记者发现了一个景色精致的小院落,一座四角飞檐的凉亭,一小片郁郁葱葱的绿化带,一块块泾渭分明的蔬菜种植区域被捯饬得井井有条。“这个院子是村里出钱帮我们完成的。”王大爷是这个庭院的主人之一,说起村子的建设,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原来我们的房子就是普通的民房,现在都住上小‘别墅’了。”指着眼前的四栋 “小洋楼”,他告诉记者,村民们对村里的建设都很支持,“我们不知道什么是‘和美乡村’,但大家确确实实感受到生活在一天天变好。”房屋翻新了,道路宽敞平坦了,河水清澈了,眼看着一天天在变美的生活环境,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也不用再想着去哪里旅游,就在家门口走走看看比去哪里都强!” “‘和’是齐心协力建设美好家园。”在村书记缪茂锋看来,村美人和便是和美乡村的内涵追求,要实现这一目标,要有系统完善的规划,要在因地制宜的改造上见“真章”。该村围绕“三基三主”建设重点,以“农旅融创·幸福水乡”为主题,迈出的第一步就是让村庄实现“改头换面”。通过梳理水乡村落的自然肌理,先后实施“美丽河湖”“美丽乡村”“未来乡村”等风貌提升工程,全村至今已累计投资超6000万元,成功打造“浙南民居+共享小区”的环水特色建筑群,让百姓有了住进景区里的幸福感。 基础环境美化后,该村先后引进了以万泉生态科技、温州九城印象等产业公司,深度挖掘水乡文化、古村文化、农耕文化、风情文化等,一步步朝着打造慢生活休闲旅游目的地“美丽中国温州风景”样板区的目标迈进。今年“五一”期间,“诗画水乡·宋韵万全”万全镇首届宋韵文化旅游节在此举行,让更多人重新认识周垟,使之一举晋升成为乡村旅游的新“顶流”,也为该村下一步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和”是稻虾田里蹚出的共富路 连日来,湖屿村全村沉浸在一片喜悦而期待之中,因为他们即将迎来首届温州平阳昆阳湖屿龙虾音乐节。届时,龙虾盛宴、非遗市集、垂钓大赛等精彩的节目将纷纷亮相,势必再次点燃“浙南龙虾第一村”的消费新引擎,激起一波乡村旅游新热潮。 “村民已经实实在在享受到了美丽乡村建设带来的红利,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奠定了民心基础。”作为我县美丽乡村的“老牌选手”之一,湖屿村在和美乡村建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个性化打造。“我们要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村庄风貌。”村书记严忠岳告诉记者,通过“微改造、精提升”的方式,该村精雕细琢改善村庄环境,并通过数字赋能基层治理,让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共建、共管、共养、共享”的理念在村民心中扎根。该村逐步实施民房外立面改造,形成特色民国风情街区,同步实施线路“上改下”、湖屿湾河岸整治、滨水小公园等项目;同时,加快完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推进道路白改黑、环山游步道、生态停车场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山林田湖一体化”美丽样板打造。 “要让村民口袋鼓起来,甜在心坎上。”为达“和”中之意,湖屿还更多地将落脚点放在“产业兴、百姓富”上。截至目前,全村集中流转土地1200亩,采用“稻虾轮作”模式,打造温州规模最大的稻虾养殖基地,实现亩均增收近万元,配套建设餐饮、垂钓平台,形成了集“游、钓、吃”一体的小龙虾产业。2022年,该村通过引进哈林野奢卡丁车基地,打造温州首个丛林型卡丁车基地项目,日最高接待游客量达5000人,预计今年全年游客量超20万人,而村集体通过基建和山林资源入股分红,带动村集体增收超50万元。严忠岳信心满满地表示,湖屿将以和美乡村创建为契机,着力构建引领数字生活体验、呈现未来元素、彰显江南韵味的乡村新社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