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赛促学 打造“平阳味”品牌 “有了这本证,以后就是正规军了,不仅是对个人职业能力的认可,对以后的发展更是大有好处!”在刚刚落幕的2024年平阳县首届平阳粉干烹炒制作专项技能大赛上,获得优胜奖的选手们对未来的职业规划有了新的期盼。“还是第一次参加这种形式的‘考试’,很接地气!”炒粉干“能手”曾峰拿着刚到手的冠军证书和技能证书兴奋道,“这是申请工匠和技能工作室的准入门槛,也会带来更多内部晋升的机会。” 以赛促培、以赛促学,针对部分行业内因劳动者取证难的问题,我县创新推出“技能+产业链”竞赛制度,将本地传统特色产业和乡村发展需求相结合,“很多劳动者的文化知识水平有限,理论考试对他们来说有困难,比赛的形式更注重实操,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据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技能评价管理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全县共计划开展技能类大赛10余场,截至目前,已相继茶叶加工、快件处理员和墙面刷涂、室内瓷砖铺贴等,并借力赛事培育高技能人才1200余人,成功打造“技能平阳·技赢未来”职业技能竞赛平阳品牌。 为营造“人人会技能”的积极氛围,我县还以家门口的技能培训为落脚点,深度联动乡镇、机构和企业,依托18家技能夜校和9家职业技能机构,打造30分钟职业技能培训圈,不断提升劳动者的培训服务和体验感。 技能创富 引领乡村新发展 夏夜的鸣山村,霓虹点点,人流往来。从黄隆泰糕点,到手工作坊,还有形形色色的摊贩,无不吸引着市民停下脚步。如今,这里的非遗市集已成为该村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身怀绝技的“手艺人”齐聚于此,为这个古老的乡村来带源源不绝的人气。 “刚开始我就想,要是能把这里打造成平阳人自己的‘青灯’,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该有多好。”2017年,郑巨双带着“文人瓷”制作的“独门”手艺,将陶院落户于此。彼时的他,虽然已经在陶艺圈内小有名气,但终归因为无证在手而缺了点底气,“说白了就是野路子,参加比赛或者带学徒都不太正规。”随后,在县人社部门的指导下,他考取了第一本职业技能证书,从此“在编”上岗,以传帮带的形式将制陶技艺倾囊相授,带出众多学徒,其中不乏浙江省青年工匠、市级乡村工匠和省妇联红巧手等优秀学员。如今,他凭借“一技之长”已经将一级技师、高级工艺美术师、温州名匠、温州市工艺美术大师等多项职称、荣誉收入囊中。 这几年来,在郑巨双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辐射下,茶艺、刺绣、蛋画、糕点等技能工作室相继落户鸣山,形成集聚模式,并吸引了众多能工巧匠前来切磋、交流技艺。2023年,该村以技能型产业为基础,带动村集体收入超4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超10万元。 以技能促共富,乡村是落脚点也是重点。秉承这一理念,我县乡村做大“技能+”效应,赋能乡村振兴,构建起“一镇一村一品牌”技能发展体系,孵化出“技能+非遗”“技能+电商”“技能+茶叶”等一批特色鲜明、人才济济的现代化新农村。据悉,我县计划于今年建成技能型乡村(社区)3个。 定向培养 注入发展源动力 “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的人才基础应该是技工”。面对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技工队伍,激发其工匠精神,是支撑平阳制造、平阳创造的重要基础。 走进浙江亚之星汽车部件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总装课副课长柏安彪对线上的工人手把手地教操作、做调试,格外耐心。3年前,他还是一名普通工人,通过钳工三级技能考试后,继续不断努力,迅速成长为副课长。 “我们经常有学习的机会,比如职业技能培训、外出学习、内部研讨,另外传帮带,也可以相互交流学习。”柏安彪高兴地说,这几年,是他与企业一起发展进步的过程,而随着技能提升,“打工人”最关注的收入和福利也随之“水涨船高”。此外,亚之星还为技能人才提供相应的技能补贴、一次性职称补贴、优先晋升等多项福利,激励工人向“技”而行。 优质的技能人才队伍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从2021年起,公司开始自主评定,结合内部生产需要制定考核标准,相当于定向培养技能人才,更配适公司的实际情况,也能优化人才梯队结构。”亚之星人力资源部培训主管缪琪琪表示,现在公司有技能人才300多人,约占总人数的4成,对产品的交付率、生产速度都有明显的提升,未来还将继续加大对技能人才的培养和孵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