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今年以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南麂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对照县第十四次党代会、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第二次会议、县第十四次党代会第三次会议和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深入实施“强城行动”战略,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新进步。现将上半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海洋生态底色更亮。一是坚持开展生态监测。充分发挥科研监测在生态保护的基础支撑作用,完成2023年潮间带生物多样性监测报告验收工作,为南麂潮间带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科学决策依据。二是扎实推进综合科考。围绕南麂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要求,基本完成综合科考外业调查,目前已提交中期工作情况报告,完成报告汇报工作,即将开展补充调查,以全面、翔实掌握南麂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现状,为后续开展南麂海域海洋生态保护与管理奠定基础。三是强化自身科研能力。基本完成贝藻种质室建设,建成藻类实验室、微生物前处理室等,承担南麂贝藻类生物种质保存工作,为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助力南麂海域贝藻类种质资源延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生态修复成效显著。一是推进国际重要湿地保护。编制完成《完成南麂列岛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管护与宣教项目实施方案》,以保护、救护、巡护设施购置安装与维护、湿地专项调查和监测以及湿地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为主要方向,全面提高南麂湿地数字化水平、掌握湿地生态状况、提高湿地监管力度、提升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全方位提升南麂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管理水平。二是开展鱼类资源修复。基本完成南麂大黄鱼种质资源调查,利用形态学、生化遗传学方法开展南麂列岛养殖大黄鱼、浙江近海乃至东海野生大黄鱼的资源调查和种群鉴定,从基因角度阐明南麂列岛海域大黄鱼资源数量分布状况和种群特征,以及不同大黄鱼地理种群的基因差异,并通过对大黄鱼资源及种质遗传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和保存,对其性状特征及有关信息如分类地位、形态特征、生态习性、遗传信息、经济价值、保存利用状况等实现数字化。三是开展鸟类资源修复。启动2024年度中华凤头燕鸥繁殖栖息地建设与招引研究项目,目前已招引中华凤头燕鸥6对,已有4对产蛋,已孵化2窝;招引大凤头燕鸥2500余只,已产蛋孵化700窝。此外,招募驻岛鸟类志愿者3名,负责繁殖海鸟数量统计、燕鸥环志统计、岛屿候鸟监测以及部分文字记录和设施设备维护等。 (三)生态管护措施有力。一是不断加大执法力度。今年以来,保护区海监支队从严把控新形势下海洋生态保护新标准、新要求,认真组织开展 “碧海”、“海盾”、“护岛”三大专项执法行动。截至目前,海监支队共开展执法检查152次,其中海上执法62次,检查航程1736海里,陆上执法90次;共出动参检人员896人次。二是不断建强执法力量。为进一步强化执法能力,提升执法效能,启动海监支队新执法艇建造工作,预计投资1200万元,新建一艘约100吨级、航速不低于26节海监执法船。目前,已听取两家船厂设计方案汇报,已前往上海、嘉兴、深圳三家船厂开展实地调查,调整设计方案,并启动招投标工作。 (四)生态科普稳中有进。一是强化重点宣传。紧抓“2·2世界湿地日”“6·8世界海洋日”等宣传节点,通过举办世界海洋日浙江南麂系列宣传活动、科普进校园、海上巡护等科普宣教活动,有效地提高传播效果,更好地实现宣传目的。建成总体国家安全观南麂岛教育培训基地,将国家安全教育与生态文明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红色教育等融为一体,打造国家安全教育“海上学堂”。二是拓宽宣传渠道。为深度挖掘并展现南麂独特魅力,提升全社会对南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认知与支持,完成南麂生态摄影大赛方案设计、省摄影家协会对接等前期筹备工作,邀请广大摄影爱好者运用镜头语言捕捉南麂自然美、生态美和人文美,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递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价值观。三是深化宣传载体。完成生物识别系统开发与小程序搭建工作,完成最终项目报告撰写并向中海油基金会提交。目前整体测试识别准确率超85%。 二、下半年工作思路 下一步,南麂保护区将坚持走好“碧海银滩就是金山银山”海洋生态发展路子,坚持保护优先、严格管理、系统治理、科学修复、合理利用的原则,持续推进南麂国际重要湿地保护与建设向纵深发展,加速推进南北麂列岛国家公园创建,紧扣“强城行动”环南麂列岛海洋经济先导区目标任务,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南麂画卷。 1.聚力改革创新,在国家公园建设上开新局。坚持“生态保护第一、国家代表性、全民公益性”建设理念,坚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锚定《国家公园设立指南》明确的本底调查、范围分区、体制建设、保护修复、矛盾调处、监测监管、宣传科普、社区发展等8个方面要求,及时跟进南北麂国家公园范围分区划定,加速推进南北麂国家公园综合科考,积极推进各项前期准备工作,为全面推进国家公园申报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2.聚力生态保护,在海洋科研上谋突破。秉持“保护生态链,探索新物种”工作理念,继续做好生物多样性监测工作,持续强化对外交流合作,加速推进南麂综合科学考察进度,积极推进南北麂列岛综合科考进程,持续深化推进中华凤头燕鸥栖息地建设与招引研究,不断加速赤点石斑鱼资源状况和栖息地专项调查监测,全面提升海洋科研能力。 3.聚力生态安全,在执法监管上出实招。坚持立体监管,全力攻坚克难,加速推进新海监执法艇建造、南麂保护区执法用船鳌江停靠码头验收、巡护队规范化建设等工作,进一步完善执法体系建设,提升执法管护能力。 4.聚力环保意识,在科普宣教上见真章。继续推进常态化的海洋科普宣传,深化“蓝色市民”行动计划,通过开展海洋知识讲座、组织海洋志愿者活动、印发生物多样性图谱等方式,营造浓厚的海洋科普宣传氛围。加速推进南麂生态摄影大赛组织进度,并通过策划系列报道向广大网民呈现南麂独特魅力,将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