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元五角钱的三条编织袋,到年产值破百亿的“袋”装王国;从斑驳的木织机,到全球顶尖的智能生产线……萧江镇用40年书写了一部筚路蓝缕的创业史,铸造了一部执着专注、破壁求变的产业升级传奇,用小小的袋子转动了百亿的大产业。 燎原:从星星之火到“袋”装王国 40多年前,萧江镇塑编塑包产业奠基人毛传臻,在江苏南通出差,偶然以一元五角钱购得三条编织袋。这看似平常的举动,却为当地埋下了产业发展的第一颗火种。这小小的袋子,点燃了萧江人敢于闯天下的念头和对新产业的敏锐嗅觉。 40年后,星火燎原,当初的微小火种已成燎原之势。如今,塑编塑包产业不仅跃居平阳县三大传统支柱产业之一,更铸就了萧江镇的产业丰碑:全镇汇聚塑包企业数百家,编织起覆盖全国75.8%县级以上区域的庞大经销网络。近三万从业者扎根于此,更有千余家在外萧江人创办的企业遥相呼应,共同构建起集生产、贸易于一体的全国最大塑编包装全产业链高地与产业集群。 40余年,曾经的“火种”——萧江塑编塑包产业已发展成为涵盖塑编及材料、无纺布及纺织、成品加工、机械制造、电雕制版五大板块协同并进的完整产业链,规上工业企业年产值突破百亿大关。产品体系实现华丽蜕变,从最初的普通编织袋,拓展至高档塑编袋、真空保鲜袋、无纺布袋、纸袋、阀口袋、吨袋、厚膜袋等全品类产品,构筑起国内最为完备的袋类包装体系。凭借雄厚实力,萧江镇相继荣膺“中国塑料编织城”“中国塑料编织第一镇”“中国纺织材料包装名镇”“中国塑编之都”四张“国字号”金名片,不仅是平阳打造“V”型产业带的关键支点,更以工业强镇之姿,牢牢守护着平阳“南大门”的战略要位。 蝶变:产业升级的“执念”与“重器” 产业升级是萧江人民的“执念”,多年来,当地企业家以塑编塑包为根基,向高而攀、向新而行,在转型浪潮中淬炼突破之道。他们笃信“发展之钥在于重器”——正如“欲富先修路”的朴素真理,“敢投入方能赢未来”的理念已成萧江商界的铁律。 重资引进全球尖端设备,为产业引擎注入强劲动能,这座浙南小镇由此诞生多项“全国之首”与“世界之最”。温州万兴制版有限公司拥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德国海尔K500电子雕刻机等23台,最便宜的一台机器价格都超过200万元,年产凹印版辊能力7亿平方厘米,是全国最大的凹凸印刷生产企业;启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豪掷3亿元,引进德国布鲁克纳机械有限公司两条全球顶尖的薄膜生产线,每条生产线长约200米,单线延展如钢铁巨龙,一年产量可达3.7万吨,生产的薄膜总长度达5亿余米。 当外界为塑编业贴上“低端”标签时,温州晨光集团却以二十年孤勇者之姿,在传统经纬间织就新篇,市场从单一的编织袋逐步拓展至化工、农业、食品等各个领域;工人减少一半,用电量降低40%左右。2023年,该企业延链补链项目——温州智业包装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以国际顶尖流水线铸造智能工厂,用高附加值产品撕开高端市场天幕,单体产值自此冠绝全国。 深耕塑编产业,恰是初代萧江企业家淬入骨血的浪漫。那台由老式织布机改造的原始生产设备,曾托举起无数家庭的生计梦想。如今,它静卧于毛家处展览馆的柔光中,仍被白发创业者反复摩挲——斑驳的梭子,转动着永不褪色的“产业乡愁”。 这份情怀,正是萧江人突破“低端”标签、不断转型升级的永恒燃料。 后盾:“保姆式”服务润泽产业成长 塑编塑包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离不开该镇打造的“保姆式”服务生态。 近年来,该镇创新构建“商会联企、政策直达”服务生态,通过商会平台打通政企沟通“神经末梢”,将税费优惠、技改支持等政策精准输送到生产一线。建立工业用地快速响应机制,2024年高效拆整产业空间150亩,保障7个亿元项目“拿地即开工”。深化“主动服务”改革,变“企业跑腿”为“数据跑路”,全年推动51个技改项目落地、新增5家市级研发机构,以“保姆式”服务润泽企业全生命周期成长。 |
|